第三,敢于擔當,是促成遵義會議成功召開的關鍵因素,也是黨勝利前進和發展的基本要素,應大力倡導。
遵義會議前后,面對敵人的重兵圍追堵截,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處境極其艱難,危在旦夕。當時,唯有結束“左”傾教條主義領導,才有可能擺脫困境,獲得生機。但是,當時作為臨時中央主要負責人的博古并沒有完全認識到這一點,而是依然延續教條主義的領導。面對危急形勢,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人沒有回避和退縮,而是敢于擔當,毅然對“左傾”錯誤提出批評。周恩來后來回憶說:“從湘桂黔交界處,毛主席、稼祥、洛甫即批評軍事路線,一路開會爭論。從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爭論尤其激烈。”紅軍攻克遵義后,他們又奮起挽救危局,不僅促成了遵義會議的召開,而且在會上對博古、李德在軍事上指揮錯誤進行嚴厲批評和及時糾正,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路線的領導。當時,博古是黨的最高領導人,李德是共產國際的軍事顧問,但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和其他與會者不顧個人得失,對他們的錯誤毫不留情,提出尖銳的批評。這的確承擔著很大風險,需要極大的政治勇氣和氣魄。事實證明,這種敢于擔當的精神對于黨的發展至關重要,有利于及時糾正黨內出現的各種錯誤傾向,從而保證黨的領導方向的正確性。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黨內一些人缺乏擔當精神。他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甘愿做“圓滑官”“老好人”“推拉門”“墻頭草”,喜歡“和稀泥”。對于工作中的問題或錯誤思想苗頭,他們不是去直面應對、及時解決,而是明哲保身,極力回避,以至貽害無窮。對此,我們必須要下大力氣解決。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領導干部必須要“敢于擔當”,把“敢于擔當”作為好干部的五個條件之一,認為“堅持原則、敢于擔當是黨的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倡導“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的執政理念。這是很有針對性的,其目的就是要求廣大領導干部要在工作實踐中,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目前,“中國改革經過三十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我們尤其要倡導敢于擔當精神,有所作為。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2-26光明日報評論員:以文化自覺促民族復興
- 2014-10-17促進文藝繁榮發展 推動民族偉大復興
- 2014-06-23《百年潮 中國夢》掀起民族復興熱潮
- 2014-04-02復興傳統禮儀 重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