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遵義會議期間踐行黨內民主的主要方式,在我們今天的黨內政治生活中應廣泛開展。
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黨內民主的典范。遵義會議對錯誤路線的糾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一個民主討論的醞釀過程。之前,通過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的討論,已經對“左”傾錯誤有了初步認識和糾正。遵義會議期間,對“左”傾錯誤的批評和糾正進一步深入。突出的表現是,針對博古強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客觀原因、缺少從主觀上檢查自己領導責任的錯誤認識,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的發言完全否定博古的“正報告”,批駁其對錯誤的辯解。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劉伯承、聶榮臻、李富春等也對博古、李德的錯誤展開批評,從而形成遵義會議集中批評“左”傾錯誤領導的局面。
正是通過發揚黨內民主,廣泛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遵義會議最后決定了中央領導機構的調整、分工及軍事戰略上的改變等。這些決定是遵義會議集體討論的結果,是黨內民主的結晶,在根本上挽救了黨和紅軍,影響深遠。綜觀遵義會議全過程,可以看出,它之所以能夠成功召開,能夠做出影響深遠的決定,是和廣泛的、充分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民主決策達成科學決策的典范。
現階段,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征程上,必然會面對許多復雜情況和問題,也會面臨一些突發偶發事件。對此,我們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除了需要不斷提高執政能力之外,還應該大力發揚黨內民主,本著“團結—批評—團結”的目的,廣泛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既深刻剖析和檢查自己,又開展誠懇的互相批評,觸及思想和靈魂。”只有這樣,才能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才能更好地應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和挑戰。
遵義會議盡管已經過去80年了,但是,它所彰顯的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敢于擔當、顧全大局、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是不朽的,依然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動力。今天我們紀念遵義會議80周年,不僅要著眼于總結歷史經驗,更重要的是要發掘遵義會議精神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指導意義,增加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信心和決心。如是看,遵義會議意義深遠,遵義會議精神長存! (張伯里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2-26光明日報評論員:以文化自覺促民族復興
- 2014-10-17促進文藝繁榮發展 推動民族偉大復興
- 2014-06-23《百年潮 中國夢》掀起民族復興熱潮
- 2014-04-02復興傳統禮儀 重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