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宜居環境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供稿
海綿城市翔安試點區洋唐保障性居住項目
開展萬人保潔,延平區葫蘆坵村面貌煥然一新
晉安傾力打造省城最美棧道——金雞山公園綠道
2015年,我省宜居環境建設行動全面深化,重點圍繞“市政公用設施完善、美麗鄉村建設、城鄉景觀改造提升”等三大方面,實施項目5163個,年計劃投資1548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817億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117%。
持續推進市政提升“五千工程”,全省新增建成雨水管網1064公里、污水管網1151公里、供水管網1128公里(新建718公里、改造410公里)、燃氣管網1015公里、市政道路1084公里、綠道1011公里、地下綜合管廊22公里,改造城市病患橋梁30座,新增城市公共停車位1.05萬個?!傲瓋上绷饔?公里范圍內今年新增建成90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新建成鄉鎮垃圾壓縮轉運站166座。新增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3563公頃、城市片林176片、立體綠化120處。
本刊選登的是各地創新工作,持續推進宜居環境建設,呈現出的新典型、新亮點。
廈門
以試點為契機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作為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明確要求廈門應以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為城市建設轉型升級的契機,全力推進海滄、翔安試點區建設,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共同締造“美麗廈門”。試點工作確保三年內取得良好成效,形成可示范、可借鑒、可推廣的試點經驗。
通過試點工作摸索,廈門市初步明確以地區排水防澇、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改善為主要目標,逐步推進雨水資源利用,促進城市資源綜合利用的海綿城市建設控制目標。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研究,按照用地性質科學細分年徑流總量控制目標、年徑流污染控制目標等。頒布試行《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及《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規范》,初步建立海綿城市建設管控機制以及技術指導規范。
建設試點方面,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期緊、任務重,廈門市克服設計技術儲備不足、建設經驗缺乏、新技術材料無定價標準等困難,加快推進項目實施。2015年廈門市兩個試點區首批計劃實施工程項目中開工建設33個,完工12個項目,開工面積4.56平方公里,完工3.03平方公里,完成計劃投資6.07億元。
海滄區祥露小學、霞陽小學、新陽醫院停車場作為最早建成的海綿城市建設改造項目通過新建植草溝、雨水花園、蓄水模塊等雨水收集存儲設施,新建蓄水桶、屋面樹池、過濾池等雨水凈化系統,同時也利用傳統雨水排放系統進行雨水的溢流排放和錯峰排放。經歷數次降雨的考驗,初見成效。海滄新景路作為全市首條“海綿”路,在保證城市道路、綠地原有功能的同時,合理規劃用地布局與豎向設計,綜合運用透水鋪裝、植草溝、路緣石開口等措施,有效控制道路雨水徑流量和面源污染。翔安區建成全市第一個結合海綿城市理念,巧妙利用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生物滯留帶雨水立管,增加溢流井、穿孔排水管等措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
抓好試點工作的同時,廈門在全市推廣海綿城市理念。一是編制全市域海綿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確定“十三五”期間全市海綿城市建設重點區域,逐步推進。二是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實施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建設,進行源頭控制。玉荷里等首批6個老舊小區海綿城市建設改造基本完成。三是結合片區開發、學校建設、水系治理、道路建設,引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下階段,廈門市計劃立足試點建設,全面推進全市海綿城市建設進程。首先,科學梳理試點區范圍內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積極推動項目落地,確保試點區海綿城市建設效應及進度。其次,尋求國內外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研究專家、機構的力量,全程指導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工作;培育本地海綿城市建設實力,全面加強技術指導及研究工作;同時搭建市海綿城市建設信息化管控平臺。第三,全面鋪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打造新城建設、舊城改造海綿城市典型示范項目。
福州
著力實施市政管網和二次供水設施改造
福州市在大力開展兩江流域水源污染治理的同時,著力實施市政管網和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全面提升城鎮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福州市市政管網改造主要通過城建部門的統籌規劃,結合道路改造同步進行,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及多次破路給市民帶來的不便。福州水司在管網改造中探索各種非開挖管道修復技術的可行性。如北區水廠水泥管通過分段采用不同工藝完成了不銹鋼內襯修復,既保障了不間斷生產,又提升了原水水質的可靠性。截至2015年底,福州市區管徑100mm以上的市政管網總長達1951公里。給水管道中灰口鑄鐵管、水泥管由2004年占絕大多數比例降至2015年底17%,小口徑鍍鋅管也隨著戶改逐步淘汰。通過改造,管網水質明顯改善,用戶水壓明顯提高,供水布局也更加合理。預計在未來5年內,福州市將全面完成老舊市政管網改造任務。
針對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問題,2005年,結合全國水價結構性調整,福州市在全省首批推行居民用水階梯式加價、季節性加價和非居民用水累進加價的改革,并將水費加價的征收費用作為推動居民小區供水戶表改造的專項資金。10年來通過專項資金、供水企業籌措資金和居民600元/戶等三方共同出資,受惠用戶達21.52萬戶。通過戶改,全面更新小區的內部管道和二次增壓設施,徹底消除原有供水模式下因管網老化漏耗嚴重和二次增壓設施故障頻發帶來的安全隱患,且改造后供水企業跟進管理維護,解決了居民的后顧之憂,得到了用戶的廣泛好評。目前福州正在編列計劃,爭取在5年之內完成全市老舊小區的戶改工作。
對于尚未戶改的小區,從2009年8月開始,福州市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居民小區供水的接收工作,消除了原有總表供水模式下,因小區內部漏耗水量無法分攤或因物業機構管理不到位帶來的諸多供水矛盾,徹底解決了供水服務最后一公里“真空問題”。福州水司也成為全國首批全面實現抄收服務到戶的供水企業,終端服務用戶已超過了80萬戶。對于接收的老舊小區,福州市通過庭院管網改造及更新增壓水泵等措施,重建了小區二次供水系統,進一步保障了居民用水安全。
為了從源頭上管理好居民小區的二次供水,2015年福州市啟動了新建小區二次供水設施“建管合一”工作,在保障房項目中進行試點,探尋小區供水建設、后期二次供水有效管理的新模式,強化了材料采購、二次供水設施建設等諸多方面的標準。由供水企業把老百姓的安全供水職責主動承擔起來,為居民筑起一道更加堅固的飲用水安全保護墻。
德化
污水管網建設 走在全省縣城前列
德化縣城區污水配套管網以“與污水廠同步并適當超前”為原則,總體規劃,分期實施,主干管按6萬噸/日配套到位、支干管分期分片實施,老城區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新建區或新建排水管采用分流制建設。污水收集管網的主干管網已基本建成,建成區污水主干管網達96公里,覆蓋了城區大部分居民區和部分工業區。特別是2015年投入1341萬元,建設配套管網12.9公里,超額完成泉州市下達的年度建設任務。2015年污水處理量從2014的3.03萬噸/日,提升到2015年的3.33萬噸/日,污水處理率達90.1%,走在了全省縣城前列。
科學實施污水管網規劃。德化縣市政主管部門對縣城污水源開展全面調查摸底,根據各個片區的排污情況,編制年度建設任務,任務分解到各個項目單位,市政公用局統一進行建設指導和督查,分清急緩安排施工進度。在片區改造時要求各項目業主必須將污水管網建設列入開發成本,與項目主體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建成,并做到新舊管網有效銜接,確保污水管網發揮最大的有效收集效能。
已建成污水管網統一維護管理。2015年開展新舊管網普查75公里,對問題管網及時排除修復,對各項目業主已建成的睡眠管網進行打通連接發揮收集作用,由縣市政公用局下屬管網維護隊統一維護管理,充分發揮已建成管網的效益。對新建項目,市政公用局提前介入進行業務指導,做到既監控建設質量,又縮短移交時間。
用活政策,積極爭取資金補助。在每一年度的市政項目建設縣長現場辦公會上,都將污水管網建設資金列入全縣的財政資金拼盤,確保污水管網建設資金投入。同時抓住國家優先支持污水和垃圾處理項目的機遇,結合省、市已出臺的有關政策,及時跟蹤對接上級相關專項資金的項目申報。德化縣還采取了取消化糞池、生活污水直排到市政污水管網的做法,業主的化糞池建設費用按四六分成,維護單位提取40%用于管網建設維護的費用。歷年累計提取資金約600余萬元,有效解決管網建設、維護問題。
南平 建立“萬人保潔機制” 破解農村衛生難題
南平市通過建立“萬人保潔機制”,大力推動農村環境衛生治理,探索出一條農村環境衛生常態長效的保潔新路子。
建立專職保潔機制,開展日常清掃保潔。2014年以來,南平市將城市環衛機制導入農村,建立專職保潔員隊伍,以行政村為單位,按每500:1的比例配備專職保潔員。目前,全市1637個村已配備保潔員5119名,配備率100%,達到每450人配備1名保潔員。同時,各地還創新機制,實行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鼓勵農村衛生保潔實行市場化運營,全市有58個鄉鎮、281個村莊將衛生清掃保潔“發包”給社會環衛公司。
建立財政獎補機制,解決保潔資金瓶頸。市、縣(市、區)兩級財政每年按農村常住人口每人獎補30元,其中市本級獎補10元,縣(市、區)配套獎補20元。
建立農戶繳費機制,鼓勵群眾共同參與。南平市還以行政村為單位,按常住戶每戶每年60元標準適當繳交保潔費,全市已繳交農戶45.7萬戶,繳交率達96%,收繳金額3285.14萬元。同時,各鄉鎮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通過建立“文明勸導隊”,“巾幗服務隊”,“老年協會”等方式,形成了主動參與和自我監督機制。
建立督查考評機制,確保工作常態長效。將全市農村環境衛生檢查考評工作納入共建美麗南平綜合考評成績。建立了市、縣、鄉三級評價體系,加大考評力度和密度。2015年,根據每個季度的工作重點,制定量化評價指標,抽調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督查考評組,以暗訪為主、明查為輔的方式開展檢查評比。
建立獎懲激勵機制,促進工作落實到位。專門設立共建工作專項基金1500萬元,每半年對縣(市、區)進行評獎。對前三名的縣(市、區)分別獎勵30萬、20萬、10萬元,對后三名且綜合評分在60分以下的縣(市、區)給予處罰20萬、15萬、10萬元。同時,對行動慢、力度小、重視不夠的地區和單位主要領導和相關責任人予以通報批評,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由縣(市、區)效能辦、文明辦、共建辦予以約談,約談后仍整改不到位的,取消文明單位評選資格。此外,還實行萬人保潔工作單列考評,單列獎勵,每季評獎一次,對得分在前三名的縣(市、區)分別給予10萬、8萬、6萬獎勵,對連續兩個季度位列倒數三名的縣(市、區)罰款5萬元,同時縣(市、區)分管領導由市效能辦進行約談。
晉安
傾力打造省城最美棧道——金雞山公園綠道
金雞山縱臥福州晉安河東岸,是唯一由環城山脈嵌入市區的支脈。古籍《閩中記》載:“秦始皇時,望氣者云:此山有金雞之祥”,故名金雞山。金雞山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自然生態保持良好,緊鄰火車站、五四北路等城市主要聚居區。1997年2月金雞山公園建成,。2003年后,公園曾一度破敗,園容風貌差,游人越來越少。2012年,為滿足市民健身休閑需求,福州市委、市政府將金雞山公園改造提升列入環境綜合整治和城市景觀建設重點工程,由晉安區負責牽頭組織實施。2015年,金雞山公園一期、二期改造工程如期竣工,向市民開放。改造后的金雞山公園煥然一新,形成由瀑布景區、環山路棧道、高空攬城棧道、山脊線棧道、南天照天君宮觀以及正在建設中的溫泉公園至金雞山生態廊道等6大景觀,成為福州市景觀環境改善的一個縮影,吸引了眾多游客。
來到金雞山,最受市民推崇的還是金雞山綠道。金雞山綠道以休閑、健身、攬城、觀景為主要功能,選線采取“三環、一軸、多節點”設計,總長7.56公里,建設規模震撼,富有特色,被譽為福州最美棧道。這條綠道的設計建設有諸多創新:
一是突出人性化設計。充分吸收國內外綠道規劃設計的優點,植入先進的建設理念,采取小環與大環相結合的設計,形成環山路棧道、高空攬城棧道、山脊線棧道等三種類型。同時注重行人安全舒適性,全程實行無障礙坡道設計,即利用原有環山公路,采用懸臂外挑式建設,并多節點布局,沿線設置多個景觀服務設施節點,建有12個觀景休息平臺和10個進出棧道出入口,滿足不同群體的登山健身的體力需求。在這里“走路不觀景、觀景不走路”的傳統登山觀念蕩然無存,推著嬰兒車、輪椅游覽棧道的游客時常可見。
二是植入綠色生態理念。綠道依山巒起伏,穿林而過,不占用即有林地;地面鋪設材料為黑剛玉環保地磚,抗耐磨,不炫光,腳感好;護欄采取鋼柱和鋁合金材料制作,做到安全性與耐久性相統一;沿線電力、消防、光纖網絡等各類管線設置在棧道下方,充分體現了生態環保的理念。建設過程中,在盡量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礎上,在綠道兩側及一些重要節點,實施土壤改良、林相調整,新種植開花喬灌木和色葉植物20多種3500余株,有效提升了金雞山的植被觀賞性。改造后的金雞山公園依然保留著大自然山林的原始風貌,山野情趣濃郁,負氧離子濃度高,空氣清新,綠道兩側更呈現出“四季有花,春夏尤勝”的風貌。
三是凸顯高空攬城特色。金雞山海拔較高,并深嵌城區,是攬城觀景的絕佳位置。在設計上充分利用這個特點,沿著金雞山最高處的山脊線,環繞主山脈一圈,修建東西走向的等高棧道,標高為80米至90米,由一根根柱子撐在空中,這些柱子最高的達27米,猶如空中走廊穿行山中。游客可通過蜿蜒在山林中的攬城棧道“穿山越嶺”,欣賞山林景觀等自然人文景觀,飽覽周邊城市建筑。
平潭
地下綜合管廊 助力共同家園建設
平潭綜合實驗區作為一個新城,為了保證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從新城建設伊始,就注重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在這座兩岸同胞宜居宜業的濱海新城快速崛起的同時,代表“城市良心”的地下管道“大動脈”網絡也正悄然成形。
早在2011年平潭綜合實驗區就啟動了綜合管廊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首期規劃綜合管廊56.99km,其中干線綜合管廊15.4km,支線綜合管廊41.59km,納入管廊內的管線主要有中高壓電力、通信、給水、中水、直飲水等。通過四年的實踐,初步構建了以兩條主干線綜合管廊為主,各片區支線綜合管廊為輔,輻射全區的綜合管廊系統。全區在建9條綜合管廊,總長25km,已完成主體工程23km,投入使用4.7km,共完成投資18億元,另有23km管廊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吸收臺灣元素。臺灣管廊建設起步較早,許多經驗值得借鑒。為此,與臺灣知名規劃企業合作,平潭在總規中突出兩岸共同規劃建設的特色,城市干道路網框架整合了預留地鐵路線及管廊的納入空間。在近期開展新一輪的管廊專項規劃修編工作中,將嘗試導入GIS BIM前瞻技術。同時,掌握臺灣在實踐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兼容并蓄,消化吸收,積極突破優化。
打造質量精品。設計了四大類型標準管廊斷面(兩種單艙,兩種雙艙),統一了附屬構筑物設置原則。在國內尚未完全制定消防建設與驗收標準的情況下,組織國內及臺灣專家與設計單位編制消防設計導則,以指導全區綜合管廊消防設計。從基坑開挖、主體澆筑、附屬設備安裝、竣工驗收等環節全面推進標準化建設,采用先進的施工工法,確保施工安全及工程質量。
增強造血能力。用足用好國家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采取PPP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設施項目投資。將已建的管廊中的10.2公里干線管廊及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28km管廊一同打包成一個PPP項目,面向社會資本進行推介,取得了良好效果。
創新解決難題。隨著建設步伐的全面提速,擺在當前的是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運營問題。平潭正結合PPP投融資的實施方案,對地下綜合管廊管理條例、管廊取費標準進行進一步的測算、修訂,為地方建設、運營管理提供參考依據;同時,積極探索綜合管廊可配套的周邊資源,嘗試結合綜合管廊周邊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進行綜合管廊建設,提升項目整體盈利,進而降低政府的負債。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6-01-12龍巖市委文明辦主任劉洪華蒞臨武平縣下壩鄉
調研指導鄉村文化宮建設 - 2016-01-11武平:全面推進“道德文化墻”建設 積極傳遞社會正能量
- 2016-01-11泉港區構建五大機制 推進文明城區建設
- 2016-01-11涵江區完善無障礙設施建設 創建文明新風
- 2016-01-08武平中堡鎮章豐村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