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家風 傳承精神
優良的家風不僅傳承于精神中,流傳于話語間,更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并在實踐中得到發揚。很多黨的革命先輩在教育子女時有著嚴格甚至苛刻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求自己遵規守紀,不搞特殊化,更是讓子女親屬在工作生活中與群眾保持一致,不讓其沾染自己手中權力的“便利”。
【家風故事】
“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對人民只有奉獻的義務,沒有索取的權利。”這是張聞天一貫奉行的原則。在他的一生中,無論身居何位,他從不為自己和家屬謀私利,甚至為了避嫌而“苛待”自己最親愛的人。
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領導職務的張聞天因公配有汽車上下班,但他從不允許子女“沾光”。有一次,兒子張虹生趁父親上班前爬上車,賴著不下來,以為這樣能讓自己坐一次向往已久的小汽車。誰知父親一點也不妥協,他干脆走著去上班,讓汽車停在原地。小虹生只好乖乖地下車。
上世紀50年代,知識青年開始上山下鄉。張聞天動員剛從中學畢業的兒子響應黨中央號召,到天津茶淀農場鍛煉。兩年后,張虹生獲準回到北京考大學。因離校時間已久,張虹生對外語沒有把握,希望擔任外交部副部長的父親給直接分管的外交學院打個招呼。張聞天一口回絕:“你有本事上就上,沒本事就別上。”最后,張虹生憑自己的本事考上了北京師范學院。
1962年,張聞天再次送兒子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由于條件艱苦,到新疆沒多久,張虹生患上肝炎,并發展成慢性病。他向父母要求回京治療,張聞天卻給他回信:“你有什么資格來北京看病?新疆那么多職工得了肝炎,都是在新疆治,肝炎完全可以在當地治。”張聞天告誡兒子不要搞特殊化,要他在新疆一邊勞動一邊治療。
張虹生在新疆整整工作了15年,在那里結婚生女,直到張聞天去世兩個月后,才憑“落實政策”調回祖籍江蘇,在南京的曉莊農場落戶。1979年,中組部開出調函讓張虹生到北京工作。張聞天夫人劉英直接把調函退給中組部:“干部子弟為什么都要回北京?”張虹生尊重了母親的意見。同年,張虹生調入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一直到2001年退休。
【專家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淑真:現在有很多領導干部,恨不得子女大學一畢業就提拔到很光鮮很高的位置,沒有經過歷練,對子女的成長并非好事,也是造就了很多紈绔子弟的重要原因。這樣的做法也在群眾中產生了惡劣的影響,群眾對于領導干部家風的議論會消解許多正能量,對干部形象造成很大損失。更有甚者,如蘇榮般,自己是“權錢交易所所長”,整個家庭都卷入貪腐的漩渦,可見家風不正的后果之嚴重。
老一輩的革命家,他們對子女有著嚴格的要求,讓其在基層摔打,在艱難困苦中成長,讓他們與群眾建立的深厚的感情,懂得什么叫“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培育良好的家風,是對于領導干部個人修為的要求,也是對于整個社會長期道德建設的一種關注。領導干部個人的行為是家風的重要源頭,其言行舉止會對子女親屬產生重要的導向作用。家風看似無形,但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人心的約束是有形的。因此,黨員干部要注重家風的養成,加強黨性修養,弘揚傳統美德,從而推進黨風政風社風的向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