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教育,無疑實現這一夢想的最有效路徑。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也是我們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的關鍵時期,這對整體提升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更深層次的改革和變化,已經在發生:在城區,積極推行“小片區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資源共享、師資互派、統一教學、捆綁考核”的學校管理新機制;在農村,推進農村薄弱學校“委托管理”試點,使城區優質學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管理方法從城區流入鄉間;推“名校辦分校、老校帶新校、強校扶弱校”的集團化辦學模式,迅速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以素質教育為向導,漳州東山縣、南平建甌市、廈門湖里區等地涌現出“高效課堂“”“生本課堂”“”校本作業”等一批教學改革成果,著力探索“輕負擔、高質量”的課堂
在教育管理方面,我省努力保障常住人口的市民化待遇。隨遷子女小學入學政策相對寬松,對于已經申領暫住證或居住證的人員,只需再提供務工合同和原籍戶口本,即可向居住地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申請入學。有學位余額的學校全部開放招生;隨遷子女集中的區域,根據家長申請實行電腦派位入學,做到機會均等,公平公正。小學畢業后,與當地戶籍學生一樣對口升學到相應初中學校就讀。
為滿足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升學需求,2014年,全省所有普通高中都面向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開放招生,同時在全國率先實施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政策,引起各方點贊。2015年共有10213名外省來閩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我省參加普通高考和高職入學考試,錄取人數達8537人。
發端于三明的“幸福成長工程”,如今已推廣到全省。吃好住好學好外,各地普遍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體系,通過設置心理咨詢室、配備專兼職心理教師,關注其心理狀態,進行心理疏導;引導留守兒童積極參與體育、藝術和社會實踐等活動,加強情感交流,彌補家庭溫暖缺失。
關注殘疾少年,連續三年實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1.13億元的資金投入,讓福建特教學校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標準化的校園,先進的康復訓練器材,加上特教學生“三免兩補”政策,免去了殘疾孩子們的后顧之憂。福建特教學校的生均公用經費是普通初中的8倍,師資則按生師比3︰1進行配備,每萬人口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多年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教學模式,構建了“閩派教學”新模式,區域性規模化推進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格局正在形成……
福建教育“十三五”規劃,為我們進一步描繪了未來發展的藍圖:2017年全面實現“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創建,2018年全面完成“全面改薄”任務,2020年50%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達到“管理標準化學校”要求,更多的學校成為老百姓身邊的好學校……
省教育廳廳長黃紅武表示:“我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堅持管理與質量‘雙提升’原則,推進我省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的新階段,為每一個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讓人民群眾收獲更多獲得感。”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福建教育前進的步伐,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福建教育人將不懈努力,且行且進,在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征途中描繪出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