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參會代表
6月24日至25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在山東省淄博市召開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會議期間,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劉志堅、陜西省文明辦專職副主任鮑貽勇、安徽省文明辦副主任楊明世接受了中國文明網記者專訪。

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劉志堅
記者:能用兩句話概括一下本省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情況嗎?
劉志堅:福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取得的成效可以用“鄉風民風、生活環境、文化生活美起來了,人民群眾文明創建的自覺性立起來了”來概括。福建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按照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的要求,實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麗鄉村建設工程,讓一個個鄉村美麗起來,讓廣大農民感受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激發他們建設美麗家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從文明創建的旁觀者,變成積極的參與者,在移風易俗、家風家教、環境衛生、文化生活等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主體作用。
鮑貽勇:按照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的整體部署,按照劉奇葆同志講的“三個美起來”的目標,陜西這兩年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用兩句話概括起來就是:圍繞“面子和里子”抓好美麗鄉村建設——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重點,使美麗鄉村的“面子”越來越美;以農村民風建設“十個一”為抓手,使文明家園的“里子”越來越實。我們設計了“十個一”的載體,即建設一個農家書屋,建設一個廣播室,建設一個公共文化活動室和文化活動廣場,有鄉村文明一條街,有善行義舉榜,有鄉賢文化骨干隊伍,有道德講堂,有一整套鄉規民約制度,每年堅持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每年評選表彰一次“好公婆”、“好兒媳”、“好家庭”。通過“十個一”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通過農民喜聞樂見的有效方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貫穿到農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細節之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入行。
楊明世:安徽對中央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是一以貫之的,對落實“三個美起來”的要求是堅定不移的,美麗鄉村已經成為安徽的美麗風景。推進“五大行動”也是堅持不懈,文明鄉風已經成為我們助力美好安徽建設的重要載體。

陜西省文明辦專職副主任鮑貽勇
記者:現在很多農村都富裕起來了,在富裕的農村應該如何塑造家風、村風和民風?
劉志堅:富裕的農村,農民的物質生活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為塑造優良家風、村風和民風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物質的豐富并不代表家風、村風和民風會自然而然就好起來,還需要我們善加引導。培養新型農民、培育文明新風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切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示范帶頭和農民的主體作用;二要弘揚新時期的鄉賢文化,樹立鮮明的道德導向和價值標桿;三要扎實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把一個個文明家庭作為人們夢想起航的地方,努力做到以家訓帶家風,以家風樹村風,以村風揚民風。
鮑貽勇:實際上不管是富裕的家庭還是貧窮的家庭,都有家風村風民風的建設問題。家風好了村風才好,村風好了民風才好,這里面是由小到大的邏輯關系。要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并重。“腦袋”的深層含義其實就是中華民族發展幾千年進程中形成優秀文化傳統。要注意挖掘具有當地特色的,體現當地村落村鎮歷史發展沿革的好的典型,注意發揮鄉賢文化的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過去傳統的一些東西要用現代的價值觀來衡量,要在剔除糟粕的同時把精神脈絡延續下來。
楊明世:有這么三句話,第一句是倡中華優秀傳統家庭美德,樹優良家風。我們安徽有很多優秀的家風,徽文化中有很多楹聯就是關于家風家教的,比如“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第二句是借村規民約推動移風易俗,立文明鄉風。第三句話是樹新鄉賢文化育德善民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需要新時代的優秀典型引領,新鄉賢包括優秀黨員干部、回歸鄉里報效桑梓的致富帶頭人、身邊好人,道德模范時代楷模,通過他們引領鄉風文明建設。

安徽省文明辦副主任楊明世
記者:您認為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最關鍵的一點是什么?
劉志堅:在新農村道德建設中,我認為關鍵的是要處理好建立新約與破除舊俗的關系,堅持“破立結合、以立為本”的基本原則。“破立結合”就是既要破除不合時宜、阻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舊道德傳統、舊習俗、舊觀念,又要著手新的道德觀念的確立、新的道德規范的構建、新的道德風尚的培育;“以立為本”就是始終堅持以“立”為主導,以“立”為著眼點,重在建設。比如封建迷信、比闊斗富、大操大辦紅白喜事等農村社會風氣突出問題,如果簡單生硬地強制破除、堵截,收效不會很理想,只能采取邊“破”邊“立”,以“立”促“破”的方針。
鮑貽勇:這個問題,一句話不好概括,我總結了5句話:黨委政府重視、社會輿論引導、黨員干部帶頭、能人大戶示范、村規民約規范。這就把各方面力量整合起來了。
楊明世:習俗難改,風氣難改,觀念難轉。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關鍵是抓住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點燃一盞燈,影響一大片。

福建省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劉志堅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寫下寄語。
記者:現場考察了山東省淄博市的文明村鎮建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劉志堅:在將近兩天的會議期間,我們走訪參觀了以鄉賢文化著稱的趙瓦村、以孝道文化著稱的藏梓村、以優良家訓家風著稱的月莊村等,收獲很大,真實地感受到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淄博模式”。最大的感受就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應始終堅持以美麗鄉村為主題、為抓手。福建也歷來高度重視美麗鄉村建設,十八大以來,福建省共整治3700多個村莊,創建了300多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和美麗鄉村文明建設示范村,接下來,我們將召開福建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圍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移風易俗、文明家庭創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等方面做足文章、下足功夫,建設美麗福建,力爭在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展示更為出色的福建作為。
鮑貽勇:這次到山東來,確實是開闊了眼界,啟發了工作思路。在淄博考察的6個村給我的整體印象是: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這些年來,山東以“四德工程”為載體,以移風易俗為抓手實施文明鄉村行動,圍繞“三個美起來”的目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的體會是三個“到位”:頂層設計到位、工作落實到位、考核激勵到位。這項工作抓得實、抓得細、效果好。
楊明世:一是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必須久久為功,持之以恒,就一定能看到成效,這是淄博給我的第一個感受。二是重在落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干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三是重在為民,必須以民為本,增進福祉。這次參觀我看到這里的老百姓,笑意寫在臉上,幸福寫在臉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目標,老百姓對創建的要求和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記者張殊凡 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