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導向 重引領
抓牢“關鍵點、時間點、著力點”
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是一項長期性、動態性工作,任務艱巨,涉及面廣。要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抓住活動的著力點、落腳點,不斷強化宣傳教育,鞏固工作成果。
抓好黨員干部關鍵點。要求黨員干部以身作則,自覺抵制陳規陋習,及時勸阻不文明行為,切實當好移風易俗的踐行者、引領者、宣傳者。去年,在全縣黨員干部中舉行集中簽名活動125場,近1萬名黨員干部參加,起到了很好的帶動示范效應。
緊盯重點節慶時間點。針對春節、元宵、清明、中秋、國慶等重大節慶奢侈浪費之風容易反彈的時間點,廣泛開展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發動黨員干部簽訂以“講文明、除陋習、樹新風”為主要內容的承諾書。并以網格化管理方式宣傳到戶,跟蹤到人。
抓牢群眾認同的著力點。通過發放倡議書、利用網絡平臺等廣泛宣傳,最大限度提高干部群眾的知曉率。去年全縣共發放倡議書8萬多份。舉辦“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圖片巡回展,開展“身邊好人”“好鄰居”“好婆媳”推薦評選活動,廣泛倡導“八不行為規范”,動員廣大群眾學習典型、見賢思齊,改陋習、樹新風。充分發揮村兩委、老年協會、宗親聯誼會、紅白理事會等社會組織作用,成立“移風易俗文明勸導隊”,就本地出現的大操大辦、賭博等不良及違法行為進行勸阻。積極組織開展民俗表演、猜燈謎、踩街、游園等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節一主題”活動,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把移風易俗融入鄉土文化之中,指導長樂鄉“映山紅”客家山歌隊,以移風易俗為內容創作并巡唱客家山歌,弘揚傳統美德,倡導文明新風。深入開展“遠牌桌酒桌、近書桌球桌”等活動,以社區、村為單位,每年組織開展一項比賽,形成“一村一賽”活動格局,大力推廣文明節儉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提高群眾的認同感。
夯基礎 抓長效
強化“轉作風、傳美德、重民生”
開展移風易俗活動貴在堅持,重在實效,根在群眾。全縣上下積極打好這場持久戰,從源頭上抓好以下幾點。
正黨風帶民風。注重日常教育管理,促進廣大黨員干部嚴格執行中央和省、市、縣委有關規定,帶頭遵紀守法、文明節儉辦事,自覺抵制陳規陋習和大操大辦之風,給老百姓帶好頭,做好表率。縣鄉紀檢監察機關組成明察暗訪組,設立舉報箱,對有大操大辦苗頭的黨員、干部及時進行談心談話、咬耳扯袖;對頂風違紀、造成社會不良影響的,既追究當事人責任,又追究所在單位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和領導責任。去年以來,已查處兩起黨員干部違規大操大辦問題,給予黨紀處分兩人,在全縣范圍內通報曝光;并對有苗頭性或輕微違紀的黨員、干部談話提醒100多人次。
傳家風揚美德。讓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活起來、傳下去,潛移默化地引導形成新習俗、新風尚。針對平和廣大農村有按姓氏聚族而居的特點,推動各鄉鎮依托本土歷史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利用宗族祠堂建設了一批家風家訓主題館,做到一鎮一館,一鎮多館,一館一特色。如九峰鎮挖掘“廉政公祠”(廉政公曾萼)文化底蘊,建設家風家訓主題館;大溪鎮利用“吳鳳故里”,建立壺嗣吳氏家風家訓館;五寨鄉結合兩岸宗親文化交流,建設林氏、莊氏家風家訓館;霞寨鎮結合榜眼府文化,建立觀德堂;長樂鄉結合紅色文化,建設客家家風家訓主題館等,都獨具特色,充分發揮了移風易俗的宣傳陣地作用。
注重惠民利民。抓好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實。減免殯葬等方面的服務費用,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建設一批農村文化廣場、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中心等惠民利民工程,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下力氣整治農村黃賭毒等突出問題,激濁揚清,抑惡揚善,真正把不良風氣壓下去,把新風正氣樹起來。
去年來,平和縣移風易俗工作持續推進,取得明顯成效。據不完全統計,全縣群眾在婚喪喜慶、民俗節慶中節約開支上億元。據2018年初縣統計局對全縣15個鄉鎮301名城鄉居民進行的電話抽查顯示,群眾對移風易俗知曉率達96.7%,滿意率達98.3%,支持率達97.3%,移風易俗已深入人心。(平和縣文明辦 漳州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