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彰顯大田地方特色品牌。大田有著豐富的地方戲曲資源,擁有木偶戲、大腔戲、宜黃戲、采茶戲、漢劇、祁劇、贛劇、梅林戲、小腔戲、高甲戲等。大田的戲劇備受戲劇文化界關注,稱之為“閩中戲苑奇葩”,大田大腔戲有戲劇“活化石”的美譽,而文江鄉朱板村的豐場戲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宋代雜劇”,可謂21世紀戲劇界的重大發現。閩中戲曲文化園的建成,對推進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具有深刻意義。
為了使這些“金字招牌”發揮應有的作用,縣里籌集資金1000多萬元,建設大田縣“閩中戲曲文化園”,該園位于城區建山路黃金地段,建筑面積達7700平方米,建設有文創企業集中展示區、文創產品銷售區、地方戲曲體驗區創作交易區等5個功能區。5月5日開園,截止目前,產業園已入駐文創企業單位32家并有效運營。
在巖城大地上,各地充分挖掘地域資源,守護文化根脈,將許多散落于民間、存活在百姓記憶之中的文化元素,融入村民精神家園的建設之中,用歷史人物經典啟發人;讓身邊鮮活榜樣帶動人;用優秀文藝作品感染人。用優秀鄉土文化促進家庭和睦、鄰里友好、單位融洽、社會和諧。
桃源鎮東坂村,依托村里民俗文化資源,凸顯山水靈秀和少數民族畬族村特色,打造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游農家園”為主題的特色民宿旅游產業,打造了“東坂客棧”“巫婆婆的家”等民宿,形成一個集古村、古樹、古堡、古廟、古厝為一體的美麗鄉村和畬寨山村。據統計:民宿每月營業收入近8萬元,養生餐廳和休閑茶屋收入10萬余元。古韻鄉愁綜合品牌“靈動濟陽”,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籍籍無名的古村落聲名鵲起,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莊內植樹2萬余株,建設特色花圃,建設了5個公園,連接古村落重要組成元素的“串珠漫步道”,連起一幅幅美麗的人文山水畫卷。推動村民開設游客服務攤點10處、農家樂9家、農業觀光采摘園4處,村集體對外招租物業15處。
鄉賢文化——涵養鄉村文明重要手段。鄉賢文化是鄉村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扎根于中國家鄉的母土文化,它具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以鄉愁為基因、以鄉情為紐帶、以鄉賢為楷模、以鄉村為空間,實現教化鄉里、涵育鄉風、促進鄉村治理和社會穩定的重要精神力量。
立足于傳統與現實之間,積極進行鄉賢文化的重構與創新。為了讓新鄉賢更好地發揮作用,引導干部群眾回到鄉賢的精神原點,以“讀孔子,做鄉賢”活動為抓手,確立了“以德化人,重在教育;求實務實,重在建設;繼往開來,重在創造”現代新鄉賢文化,并創立了“巖城大講堂”,讓崇文尚德的中華傳統深入生活、扎根群眾。
為了讓鄉賢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縣里一方面建立鄉賢參事機制。搭建新鄉賢投身鄉村建設的平臺,鼓勵品行正、威望高、口碑好的新鄉賢做好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宣傳,協助基層組織參與調解矛盾糾紛、民主監督村(社區)事務、引導鄉風文明等群眾性工作,以嘉言懿行垂范鄉民鄰里,提升群眾滿意度。另一方面建立鄉賢禮遇機制。鼓勵支持符合條件、有參政議政能力的新鄉賢參選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建議各級基層組織把符合條件的新鄉賢納入基層后備干部人才培養;探索建立決策建議“智囊團”、創業致富“導師團”等,定期不定期組織開展各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