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文化——匯集向上向善精神力量。 “先賢”就是已故有才德的人,把“先賢”德才表現匯集起來就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大田縣利用豐富的“先賢”文化資源,系統挖掘和整理古今的“先賢”事跡,廣泛傳播和頌揚優秀的“先賢”精神,使“先賢”文化滲透到廣大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中,形成崇德向善、積極進取的文化導向,涵養了農民主流價值觀。
在全縣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活動中,把“先賢”文化進行收集整理,撰寫他們的傳記,挖掘先賢文化底蘊涵養鄉村文明新風尚。通過“三修一建”,即“修建孝道文化廣場、修建“三田”文化廣場、修建銀杏文化公園、建設月朗風清文化墻”,展現“先賢”成長的足跡和人格力量,使之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使之成為鄉風文明、人居環境、文化生活“三美”齊現一道靚麗風景線。上京鎮組織寫作團隊,負責編寫《梅林三田文化薈萃》書本,分發給全縣干部群眾,達3.2萬本。
縣里通過整合多方資源,拍攝梅林村專題宣傳片,重點建設、完善廉政文化展示廳,借力“互聯網+三田文化”微信平臺,將“三田”文化可聽化、可視化。用直觀生動的田氏家族關系脈絡圖代替繁瑣的文字,通過詩文、故事等形式,展示“三田”文化深厚的底蘊和內涵。對田氏“忠、和、廉、禮、孝”地方文化內涵再挖掘、再提升、再總結,逐步完善田氏廉政文化大院相關功能設施,設立廉政展示專柜、廉政書屋、廉政影視角,著力打造提升田氏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手工文化——展演展示各地民間技藝。工業化的高歌猛進,讓手工藝人感受到了無邊的落寞和蒼涼。在后工業化時代,人們終于重新認知了傳統手工藝,其中承載的習俗、情感、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終于被重新激活。在手工文化傳播中做到三個契合,一是與生活變遷相契合,在人們消費視野的開闊和消費品位的提升中,擁有了更為便捷通達的回歸生活渠道。大田屏山吳山等鄉鎮高山茶、東方美人茶制作技藝遠近聞名,使之成為當地農民的主導產業??h里每年興辦茶文化節,以及海峽兩岸高山茶研討會、茶產業發展論壇等活動,茶文化節活動走進福州、廈門,北上首都,南下香港,開進上海世博會,每到一處,韻味俱佳的大田高山生都受到各地茶商、茶客、市民青睞。二是與經濟轉型相契合,在一二三產業的業態變革和融合創新中,探索著更為豐富多樣的價值實現形態。大田藥膳盡顯風采,草根養身柴火灶、梅子鴨蛋湯、陽春普照堂章公祖師佛誕供品“車籽糕”、天山雪蓮燉槐豬、秘制農家大骨頭。在市場力量的拉動中,精英領銜+本土傳承,傳統技藝闖出了產業化道路,從而改變了許多村莊面貌,石牌鎮農民就靠農家大骨頭制作秘方闖出一片新天地。三是與文化傳播相契合,在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中,開拓出更為廣闊表達平臺。大田縣首屆十佳金牌工匠---鄭祥爕,他磨練出了一位木雕人耐心、刻苦、肯鉆研的良好素質,成為大田首屈一指的木雕匠人,經常被文物單位請去為古建筑物修補窗花及木雕省、市文博專家對他木雕技藝的評價是:“雕梁雕出雙鳳舞,畫棟畫出六龍飛。”為傳播大田鄉土文化貢獻了自己一份力量。
土堡文化——守住獨特魅力精神家園。土堡文化是大田最具代表性的一張旅游名片。土堡與土樓相比,兩者皆屬于防御建筑,同樣重視宗族觀念,材料也都是用夯土建造而成;但是,土樓給人的印象就是千篇一律,貨攤遍地,而土堡卻并非如此,它們形式多樣,各有千秋,更加原生態,更具獨特性。我們走訪的是大田的五座*(即琵琶堡、泰安堡、安良堡、芳聯堡、萬厚堡)國家級土堡,可以說它們是閩中土堡文化的代表,更是大田土堡文化的典型。據歷史記載,明清時期,大田境內最多時曾達到上千座,素有“千堡之城”的美譽。
縣領導在文化旅游各個場合推介中這樣說道:“土堡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是對外展示大田特色文化的一張金質名片,保護好、利用好這張名片對于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土堡也為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煥光彩,再顯魅力”。
全縣制作了土堡工藝品,舉辦“土堡文化節”、將《大田土堡》編入中小學鄉土教材,提高全縣干部群眾保護好、利用好大田土堡的意識??h財政每年撥付專項資金對土堡進行修繕,土堡所在鄉(鎮)、村及土堡族人積極響應,共同籌集,為保護好土堡貢獻力量。
縣文廣局制定了詳細的土堡修繕方案,并聘請古建筑專家對土堡的修繕給予技術指導,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使古老的土堡重煥往日光彩。大田老百姓如尊重先祖一樣,守護著自己獨有的土堡文化和精神家園。
如今,看大田美麗鄉村建設:從生產發展到鄉風文明,從改善居住環境到提高農民素質,從實施村莊整治工程到保護鄉土文化生態,鄉土文化、農耕文明浸透著鄉村生活的規則、意義和價值,慢慢被農民所認同。重新喚起村民對家園的記憶、歸屬和認同,而且引領著村落成員的心理、行為和關系,模塑著社會治理的理念、方式和秩序。鄉土文化也正迎來一個蓬勃的發展,涵養農耕文明變革新生。(大田縣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