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風氣,改善規約陳事
“家父生日,我們兄弟四人本來準備風風光光地為老父親操辦一番。村里的移風易俗喜喪理事會卻登門告訴我們要新辦,而且村里新出臺的《村規民約》提倡一切從簡。起初我們有些想不通,家里生活富裕了,就想壽宴辦得體面點。后來想通了,也挺好的,老爸還把收到的生日紅包全部捐給村獎學獎教基金會。”村民王亞雄說道。
“實行紅白事新辦簡辦,一場下來可節省好幾萬元。《村規民約》的作用在于群眾的思想認同。”王鴻生說。
埔上、石壇、圩仔是石埔村的三個自然村,各自然村的“平安節”時間不一,各自操辦擺席,互相攀比,造成鋪張浪費。“村民也想改,可就是沒人愿意開這個頭,怕落個不好的名聲。”石埔村黨總支部委員王龍平說。
為改變這一陋習,倡導節儉,石埔村把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納入《村規民約》,黨員帶頭簽訂承諾書。同時,村移風易俗喜喪理事會明確將“不許講排場、不準相互攀比”寫入理事會章程。現在三個自然村的平安節都統一時間,打破原有的習俗。此后,石埔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少了,全村形成相互監督、共同遵守《村規民約》的良好風尚。
“這幾年,大家不再看重排場,不再攀比,負擔也減輕了。”王龍平深有感慨地說。
揚正氣,詮釋規約民風
春節前王龍平忙前忙后,他說:“咱村一年一度的‘春晚’要如期舉辦,要組織排演節目。村里評選的年度‘身邊好人’‘好媳婦’‘移風易俗星戶’‘生態環保星戶’‘誠信經營星戶’‘黨員示范戶’‘五好文明戶’要公示,能不忙嗎?”
為更好地把《村規民約》落到實處,石埔村借助一年一度的春節或元宵晚會,廣泛開展身邊先進典型評選表彰活動,讓村民學有榜樣,干有目標。
提起王保妹,石埔村的村民都知道她是一位敬老、愛老的好兒媳,稱贊她有孝心。王保妹今年55歲,她的公公婆婆年事已高,需要人細心照料。多年來,由于王保妹默默地辛勤付出,老人晚年幸福,一家人相親相愛,關系融洽。在石埔村,像王保妹這樣的家庭還有很多,李香妹、王桃枝、王如龍等“好媳婦”“身邊好人”等都得到人們的稱贊和羨慕。
人性化的家園處處是關愛的身影。村民王錦霞,感受到了做一個石埔人的幸運。2018年,42歲的她不幸患上重癥,而醫療費堪稱天文數字。丈夫及兩個女兒智力有障礙,父母年老且老父患精神病,王錦霞是家中的主要勞力,如今身患重病,讓原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石埔村民慷慨解囊,愛心涌出,近10萬元的捐款第一時間送達王錦霞家屬。村委會根據王錦霞一家情況,及時研究向上級民政部門申辦最低生活保障。
民風淳則村風正。近年來,石埔村先后投入近千萬元,建設村主干道、環村路,建成5個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農民公園。面積1.3萬平方米的后溪水上主題公園,更是每天清晨或傍晚村民必到的休閑場所。“身為石埔村的村民,我很幸福。”村民王福明說。
“石埔村的《村規民約》,‘規’出了鄉風文明好景象,‘約’出了鄉風文明新風尚。《村規民約》的確立,讓村民生活、村干部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使鄉村面貌大大改變。現在,西埔鎮正努力推廣石埔村的好做法。”西埔鎮黨委書記陳詩泉說。(漳州文明網、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