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元捐給詩山中學,2萬元捐給鵬峰二中,2萬元捐給詩門幼兒園,1萬元捐給村里基礎設施建設,2萬元捐給村里老人協會……4月4日,南安詩山鎮紅星村村民呂建民89歲的母親逝世,家人遵照老人囑咐,響應移風易俗號召,簡辦喪事,將節省下來的16萬元捐出,用于公益事業。(4月12日文明福建)
福建鄉村黨員呂建民,將本來用來操辦母親喪事的經費,全部捐贈給地方公益事業,尊崇了母親生前的愿望,用善舉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也為鄉風文明提升發揮了黨員的先鋒力量。
毋庸置疑,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振興,也是村民素質的振興。要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質,離不開榜樣引領。以簡辦母親喪事捐出16萬元做公益的南安詩山鎮紅星村村民呂建民為例,作為共產黨員的他,一生被母親勤勞節儉的美德引領,嚴格遵守母親生前曾囑咐不要大操大辦的要求,做通哥哥的工作,把錢花在更有意義的地方。此舉,他讓母親生前的樂善好施有了更好的賡續平臺,也為家鄉的發展盡了一名好村民的義務。
鄉村要振興,文明需先行!婚喪嫁娶要倡導節儉之風,需要有更多像呂建民這樣的好黨員,勇敢站起來,走到移風易俗的最前端,鄉村治理才會更好推進,鄉村振興才會真正邁出大步子。
翻看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幾個關鍵要素。其中“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和軟實力,鄉親們富了口袋,更要富腦袋,更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良好的文化條件做支撐,鄉村只有多一些呂建民這樣的人,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給鄉村振興賦予更多文明力量,鄉村中多一些在鄉村文明中的引路人,破除農村的陳規陋習,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會更有精氣神。
鄉風文明是鄉村社會有效治理的精神支撐,建設積極向上的鄉村文化,必須加強移風易俗的力度和深度,推進良好的文明的鄉風、民風,不斷提升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以公序良俗、道德示范、典型宣傳來治理鄉村社會,加強農村生活群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實踐。因此,鄉村振興提升村民素養見地是個大工程,需要有更多文明村民一起努力,例如,呂建民一家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簡辦母親喪事捐出16萬元做公益,積極為社會作奉獻,無疑是為村民提高了可以參照的道德力量。
有了文明參照的村民,將會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提高主人翁意識,自覺遵守鄉規民約,積極參與鄉村管理,進而形成良好的村風民俗,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晉安區文明辦胡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