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在“三分土地七分水”的興化市千垛鎮,“千垛菜花織金黃”的美景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成了千垛菜花的真實寫照。除了興化垛田,還有泰興銀杏栽培系統、高郵湖泊濕地農業系統、無錫陽山水蜜桃栽培系統、吳中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宿豫丁嘴金針菜生產系統等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都受到游客的青睞。(4月27日中江網)
可以看出,“魚米之鄉”農耕歷史文化備受游客青睞,也給其他地方的農耕歷史文化激活帶來了啟迪:歷史源遠流長,如何傳承好農耕文化,讓農業文化遺產煥發新生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念好“文化經”。農耕文明中最不缺少的就是鄉村文化,只有深挖農耕文化的經典,才能為鄉村振興夯實底蘊。例如,吳中區草鞋山遺址出土了6000年前我國最早有灌溉系統的古水稻田;吳江梅埝龍南遺址出土了大量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漁獵工具和魚、龜骨骼,今天的吳江及周邊地區仍存在大批以“瀆”“浜”“灣”“浦”“塘”為名的地名……這些農耕文化深挖出來,不僅可以幫助農家子弟認識到鄉村的不凡歷史,同時也為鄉村文化振興找到突破口。
打好“發展牌”。在發達農耕文化的孕育下,無論“魚米之鄉”,還是其他“天下糧倉”的歷史榮光,都應以發展為硬道理。而發展靠什么,自然離不開精耕細作的勞動,離不開農民為振興注入的奮斗活力。我們要在守住村莊、保護載體,激發村莊發展內生活力,聚焦發展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發展生態農業體系、傳播推廣農民藝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傳承耕讀文化,才能更好為農耕文化打好發展牌。
做好“農耕文”。長江流域是我國農耕文明起源地和農耕文化重要傳承地,江蘇農耕歷史源遠流長,得益于跨越南北、濱江臨海的地理優勢和四季分明的優越氣候,擁有豐沃的水土資源和豐富的物種資源,在此基礎上誕生了發達的農業經濟和農耕文明。很多文人墨客曾經為農耕文化賦詩作詞,這些寶貴的“農耕文”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大文章,更是留住鄉愁記憶,在保護中傳承必須加速振興的工程。“農耕文”只有在繼承上下功夫,在發展上下功夫,才能更好激發古老農耕文化的新活力。
除了對農耕文化在加大保護,更要通過農旅結合、品牌打造實現產業化梯度發展,使其彰顯出農業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通過加大鄉土人才培育力度,提升農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主體意識,增強認同感、參與感;立足本土特色,創新農耕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方式,構建多方參與、多元發展的農耕文化傳承機制。有力打好農耕文化活化的“牌”,才能擦亮農業文化遺產金名片,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晉安文明辦南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