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7月14日訊(通訊員 張步雄)“非常感謝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上門服務,解了我們心頭一件大事。”今年5月18日上午,在莆田市荔城中大道駿歐龍盤的鄭先生對莆田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原來家住荔城中大道駿歐龍盤的鄭先生父親已經80歲高齡,且有病在身,無法親自到不產登記中心窗口辦理二手房過戶相關手續。市不動產登記交易中心立即開通“綠色通道”,安排窗口工作人員上門辦理不動產轉移登記手續。這是莆田市自然資源局創建省級文明單位成效之一。
今年3月該局榮獲省級精神文明單位。近年來,莆田市自然資源局堅持把文明創建作為一項基礎性、長遠性、根本性工作來抓,堅持精準高效服務,爭當高質量發展的“實干者”, 優化營商環境,爭當改革創新的“探索者”,牢記使命擔當,爭當人民至上的“踐行者”,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贏得社會各界的認可。
精準高效服務,爭當高質量發展的“實干者”
連日來,在涵江區三江口鎮鰲山村,福建省紅太陽精品有限公司國圣食品產業園區廠房遷建項目加緊施工,目前已建成6萬多平方米,包括即食海帶車間、豆腐乳醬菜車間、發酵車間等。工程投入1.8億元。
“市自然資源局幫我們解決了不少困難。”項目現場負責人陳志強說,該項目建成投產后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即食海帶生產基地,同時打造規模化醬菜食品加工基地,每年可生產即食海帶產品10萬噸、系列醬菜3萬噸、豆制品5000噸,預計年產值11億元。
當前,莆田突出開放招商、強化項目帶動,實施“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與項目前期工作息息相關,如何融入其中,助力高質量發展?
莆田市自然資源局黨委聯合紅太陽公司黨支部、涵江區自然資源局黨總支、涵江區三江口鎮黨委、城廂區鳳凰山街道辦事處黨工委,開展“‘五方’結對促黨建、扶貧幫困解難題”活動,通過機關黨建+民企黨建+基層黨建,破解黨建與業務“兩張皮”,服務在建重點項目。
紅太陽公司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近年來專業生產“國圣”牌系列休閑小菜,發展勢頭良好。為實現轉型升級、增資擴產,該公司啟動國圣食品產業園區廠房遷建項目。
去年3月31日,莆田市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陳龍賢來到紅太陽公司,在開展“五方共建”現場辦公時獲知,該公司的廠房遷建項目面臨征地拆遷等難題,于是將其列入問題清單,并明確相關責任科室、單位和責任人,確定具體完成時限。
在市區自然資源部門努力下,用地規劃許可證1天內辦完,工程規劃許可證3天內辦完,不動產權證當天辦完。
服務發展重在要素保障和規劃引領。如何做好要素保障和規劃引領工作成了重頭戲。“項目建設到哪里,用地與規劃保障就到哪里!”這是市自然資源局做出的莊重承諾。
為此,莆田局編制了招商用地“一張圖”,共梳理出近期可用于招商的用地6.8萬畝,全部按地塊落圖落位,推動土地和招商項目精準對接。加大開展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清理力度,不定期向縣區(管委會)通報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情況,與市工信局聯合召開城鎮低效產業用地推進會,適時向急需用地企業推薦,讓“僵尸企業”土地重新煥發生機。數據顯示,去年以來,莆田市工業園區盤活閑置廠房37萬平方米,處置批而未供土地310萬平方米。
局主要領導在服務項目中率先示范,建立了領導“親自掛帥、親自參與、親自協調”的領導體制和“提前介入、主動作為、并聯推進、提效增速”的工作機制。成立開放招商工作專班,設置招商協調、要素保障、規劃服務、行政審批、政策保障五個工作小組,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選派業務精干黨員干部充實到項目工作專班,協助指導縣區靠前服務,“堅持一月一調度、一季一巡回服務、半年一講評、一年一考評” “四個一”工作機制,協調解決具體問題。
今年以來,重點圍繞項目用地和規劃審批,采取主動引導、咨詢幫助、資料審查等形式,市自然資源局主要領導先后開展兩輪巡回服務縣區辦公,了解用地需求和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現場指導、督促各級政府和用地單位及時做好規劃編制、土地征用和利用工作。
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完成重點項目用地報批31批次2147.6畝,完成“雙輪驅動”重點片區44個2.82萬畝成片開發方案編制;已處置批而未供土地1600畝,在建或改造標準化廠房22.1萬平方米;完成6個項目海域使用論證報告專家評審。
優化營商環境,爭當改革創新的“探索者”
今年1月中旬,中海福建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位于荔城區黃石鎮和平村的莆田分輸部不動產權首次登記圓滿完成,產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因此而取得重大突破。公司專門致信市自然資源局表示感謝。
莆田天三置業有限公司也是享受市自然資源局“交地即交證”改革的紅利。今年2月9日,公司通過拍賣取得地塊以后,莆田市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提前介入,為公司后續報建提供了便捷的咨詢服務技術。公司于4月2日繳清了土地出讓金和稅費后,3小時后便領到不動產權證。
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往企業通過招拍掛方式競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還需要簽訂交地確認單、簽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合同》、繳清土地出讓金和稅費、申請土地使用權首次登記。企業繳清土地出讓金和稅費后往往需要5個工作日才拿到不動產權證。“交地即交證”有效解決了地證不同步帶來的矛盾,為企業后貫抵押貸款提供了便利,加快了企業項目落地。
在不動產登記中心采訪,中心提供了一組相關數據:
今年1-5月份,全市辦結網上申請37755宗,網上申請比例57.84%。與全市21家銀行簽訂了“互聯網+不動產抵押登記戰略合作協議”全市抵押全程網辦業務已辦理2195宗。推行繼承公證免費服務,2020年6月1日推行以來至今,中心城區已辦理356宗,總計購買不動產繼承公證費用71.2萬元。開展“企業大走訪”活動,全市共組織登記人員279人次,走訪企業123家,解決工業企業遺留不動產登記172宗。今年1-5月份一事聯辦共辦理了2238件。
2020年營商環境指標評價時,涉及市自然資源局的指標“登記財產”逼近廈門、福州等先進城市。
在工程領域審批制度改革也是亮招不斷。在全市率先實行工程建設“清單制+告知承諾制”,受到市工程建設審批制度改革領導小組通報表揚,在全省首家推行建設項目技術服務系統,多測合一在全省作典型經驗交流……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再創新。推行用地預審和規劃選址業務全面整合、用地規劃許可和用地批準業務合并辦理、工程建設許可階段并聯審批,簡化出讓類型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項目、小型低風險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實行工程建設“清單制+告知承諾制”,實施后社會事業類等政府投資類項目、小型低風險社會投資項目由承諾的12個工作日提速至1個工作日內,實現審批提速90%以上。去年8月3日,荔城區第三實驗小學附屬幼兒園綜合樓及配套工程項目由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作出書面承諾后,并提交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法定申報材料,當天就核發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試點工程建設項目綜合竣工驗收+不動產首次,即“驗登合一”。打通竣工驗收到不動產登記的最后一公里,工程項目驗收和不動產登記合并用時縮短至7個工作日。
推進“多測合一”改革。全面放開測繪中介市場,已有68家測繪中介機構入駐工程建設項目網上審批中介服務大廳;啟用“多測合一”信息管理平臺,工業企業項目推行“多測合一”測繪成果“一測多用”,把不動產測繪環節整合并入竣工規劃測量環節,做到一次委托、一次繳費、出具一份測繪報告(包含規劃測量和不動產測繪成果)。
牢記使命擔當,爭當人民至上的“踐行者”
創建為民,創建惠民。近年來,市自然資源局堅持人民至上理念,在關注民生、志愿服務、濟貧幫困中展現出文明新風采、新形象。
5月6日,記者跟隨市不動產登記中心赴靈川國土所,現場感受了優質服務的點點滴滴……
“沒想到在自家門口就拿到免費的產權證,真是太開心了!”在城廂區靈川鎮桂山村巖厝自然村陳國珍家里,村民陳國珍滿臉喜悅地從市不動產登記交易中心工作人員手里接過的房屋產權證。陳國珍原來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已經蓋起一層磚混結構房屋。
莆田市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有348套。這些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群眾文化認知相對不高,且有相當一部分群眾是屬于特殊群體(智障或肢殘或五保戶等),如何申請辦理存在困難。為方便群眾辦證,市不動產登記交易中心積極協調各方力量,在測繪階段一并將不動產登記申請表、權籍調查表送達各村(居)委會,同步完成測量、申請、權籍調查等工作,搬遷戶足不出鎮就完成申請;同時采取“一天一調度跟蹤辦理,一周一研討施策匯報”的方式,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相關難題。至6月初,已全部辦理完畢。
近年來,因未及時辦理安置房轉移登記,拆遷戶子女就學、產權交易、銀行融資等面臨困難,群眾為此多次到各級上訪,成了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2019年下半年以來,市自然資源局開展集中攻堅,有效破解安置房項目歷史遺留辦證難題。市自然資源局提請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妥善解決不動產登記歷史問題的處理意見》,局主要領導多次赴縣區現場辦公、督導,確保取得成效。截止今年5月,全市253個項目110694套歷史遺留政府主導性項目拆遷安置房首次登記完成100%,轉移登記辦理完成85744套, 完成率95.56%。
仙游縣大濟鎮龍坂村村民鄭建最等20多戶拆遷戶于2010年高速公路拆遷時,安置在鯉南鎮仙安村,安置房因各種原因一直沒辦證,導致孩子上學遇到困難。“如今安置房產權證辦下來后,多年的煩心事也不再煩,不再擔心孩子上學啦!”鄭建最提起安置房辦證之事,滿意之情溢于言表。
志愿服務,如火如荼。全局干部職工100%注冊志愿者,先后組織關愛慰問、義務清掃、無償獻血和文明餐桌、文明交通、平安單位等志愿服務活動,從我做起,塑造文明風尚。
去年以來,面對疫情,全局黨員聞令而動,194名志愿服務者積極投身抗疫一線,參與社區防控值守;每月選派1名黨員干部協助開展廈門機場防疫工作;積極助推企業復工復產,出臺服務和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項目有序開復工14條措施,選派4名黨員干部作為機關黨員服務基層先鋒隊,赴園區一線協助防疫及復產工作。
濟貧幫困,愛心如潮。仙游縣石蒼鄉五湖村貧困戶女大學生邱某容,因身患重病存在返貧風險。市自然資源局干部職工紛紛捐款11萬余元后,又發動社會各界捐款,共籌得30多萬元解決了治療費用問題。
文明花開,滿園芬芳。在這里,義舉善行成為經常事;在這里,精神文明扎根土壤;在這里,“美麗心靈”絢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