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城市工作和創建文明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市民是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主體,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讓城市成為人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一個城市之所以能冠以“文明城市”應該是內外兼修。既要重視城市硬件如市政公共設施、生態環保、社會保障等外在形象提升,更需重視市民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修養等綜合素質內涵的提升,兩者是構成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條件。一個城市擁有美麗的外在形象固然重要,但若缺少文明的內涵,就是一座沒有底蘊和生機的城市。文明城市內涵需要時間沉淀,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只有融入了市民血液中的文明和養成文明習慣的行為,才會盛開永不衰敗的文明之花。城市文明根在于民。
培育文明市民,文明城市重“里子”。人民群眾既是文明城市的享受者,也是文明城市的創造者與組成者,每一位市民的文明點滴都是城市的名片,她將一座城市的“氣質”展露無遺,市民的價值觀與文明行為是一個城市的“軟實力”,因此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使文明實踐“日用而不覺”至關重要。對公共秩序和規則的維護與遵守,是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德的有力詮釋;對社會責任與個人夢想的踐行與擔當,是人民群眾以職業道德為制度準繩,凝聚力量、砥礪操守的堅實根基;對家風傳承和文明風尚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是人民群眾對家庭美德薪火相傳的美好希冀;對立德修身和自我完善的要求與主張 ,是市民對個人品德的“務本”之行。
錘煉文明作風,文明城市夯“底子”。清朗政風促進良好社風,黨員干部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不僅代表著黨的形象,也在時時刻刻向人民群眾展風采、彰文明。黨員干部應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用自己的模范言行為群眾樹標桿,營造風清氣正的文明生態于潤物無聲中,為城市“軟實力”打好基底。同時,在創城工作中,更要以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為切入點,以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為抓手,守初心踐使命。
完善長效機制,文明城市要“面子”。創建文明城市是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美好愿望,也是城市建設、管理水平的集中體現,而整潔、安全、干凈、有序的公共環境則是文明城市最直觀的“成果展示”,只有常態抓,不懈抓,才能不斷鞏固提升公共環境的“顏值”。只有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讓文明創建工作深入人心,推動文明創建工作向縱深發展。
今年漳州市正在奮力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全市上下正齊聯動,全力以赴做好創城工作,83萬漳州志愿紅4722個志愿服務團體活躍在大街小巷,開展愛心進社區扶貧助殘、垃圾分類、節能減排、交通勸導、學雷鋒樹新風、新時期實踐活動宣講等富有時代氣息的活動,傳播著文明新風尚。走在漳州市區街頭,不難發現這樣的變化:駕駛員自覺將車停在停車位,亂停亂放的現象少了;車輛按照路牌指示有序行駛,爭道搶行、隨意掉頭的現象少了;行人和車輛各行其道,闖紅燈、亂穿馬路的現象少了、騎手變旗手……你時刻能感受到這個城市的善意,徜徉于水仙之鄉,你一定會被這兒干凈舒適的環境所陶醉;被漳州人文明的行為、動人的事跡、美德的力量所吸引。漳州通過內外兼修,將文明內化為城市發展的基因,具化為每個市民的行動,讓城市更具魅力,文明內涵更加豐盈。
文明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追求與力量,它點亮人們心中的燈,折射出包容、友愛之光,照亮城市的每個角落,使每個人的和諧、溫暖成為城市最明亮的風景,城市文明根在于民,文明城市建設,你我皆為景中人。(漳州市市政工程中心 沈培炫、高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