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底,雷鋒的先進模范事跡開始被廣泛宣傳報道,“雷鋒”這位生命定格在22歲的年輕戰士短暫、有意義的人生逐漸家喻戶曉。每年的3月5日,是學習雷鋒精神紀念日;每年的3月,也是學習雷鋒精神月。從一個典型人物衍生為一種社會文化,成為道德標桿,他們的事跡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我們年輕一代也要緊跟時代發展學雷鋒,讓雷鋒精神生生不息。
在雷鋒精神感召下,學雷鋒的身邊好人、道德模范、感動中國、時代楷模等典型人物不斷涌現。從36年來忠實踐行“修渠、致富”誓言的“當代愚公”黃大發,到自愿守護北疆邊界半個世紀的“活界碑”魏德友;從寧愿死在植樹現場,也不愿倒在病床上的“造林英雄”王成邦,到投身慈善活動近20年,志愿服務時間累計近3.9萬個小時的“公益達人”謝東祥;從十余年如一日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的張黎明,到矢志不渝傳承雷鋒精神的“當代雷鋒”郭明義……他們傾一生之力,用感人的服務事跡,帶來春意的溫暖。他們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平凡英雄。
深耕雷鋒精神,需凝聚共識,畫好“同心圓”。弘揚“雷鋒精神”的力量源于群眾。這就需要我們把一個個見義勇為、愛崗奉獻、孝老敬親的感人故事傳遞開來,在感受這些身邊好人好事的同時,也撒下一顆顆“真善美”的種子。更需要我們以實際行動書寫好新時代的雷鋒故事,讓越來越多的“好人”在文明沃土中得到滋養,匯聚起實踐力量,畫好“同心圓”,為城市文明持續提升提供澎湃動力。
深耕文明實踐沃土,需以文明實踐為“助推器”。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繼續壯大志愿服務隊伍,繼續加強志愿服務力量,以平凡無私的舉動,傳遞人間溫暖,爭做雷鋒精神的傳承者、實踐者,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中送溫暖、獻愛心,讓“雷鋒精神”4字有血有肉、可感可觸,不斷用善舉豐富和拓展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雷鋒精神仍將激勵著一代一代的中國人民,勇往直前。今天,在新征程奮勇前進的道路上,我們仍要賡續雷鋒精神,向上向善,投身文明實踐,把雷鋒精神學習好、傳揚好,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光芒。(漳州文明網 漳州市環境衛生中心 張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