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防控的戰線前沿,到為民惠民的實踐中心;從敬老助老的長者食堂,到扶危濟困的大街小巷;從河畔沿岸清掃垃圾,到斑馬線上暖心護學……隨處可見的“紅馬甲”傳遞著愛與希望,在城市各個角落閃爍著志愿微光,匯成一座座溫暖人心的燈塔,點亮榕城大地。(12月5日福州新聞網)
黨的二十大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需要物質生活的富足,更需要精神世界的充盈。城為人而建,市因人而興,文明城市創建與人民群眾福祉緊密相連,一座城市的文明,歸根結底亦體現為人的文明。
塑城市之魂,要著眼強基固本,堅持以文化人、發揮榜樣力量。多年來福州市在社會面大力推薦評議身邊的“福州好人”,就是要讓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都能學有榜樣、行有示范,以榜樣照亮人心,通過這些可感可學的事例鼓勵和帶動更多人形成道德自覺,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學習典型、爭做典型、禮遇典型,成為善意的播撒者,在本職崗位上發光發熱。使我們更加真實、更加直接地觸摸到社會文明的溫暖厚重,在傳播正能量中樹立價值標桿,在弘揚真善美中激發道德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潤物細無聲般浸潤人心。
育城市之德,要弘揚雷鋒精神,深耕志愿服務事業,激發群眾愛心熱情。積善成德、明德惟馨,扶危濟困、助人為樂。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核。隨著時代的發展,文明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其承載的內涵卻永恒不變。近年來福州市志愿者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志愿服務的時代內涵不斷豐富。在戰“疫”一線、垃圾分類、文明交通、基層治理、敬老助殘、關愛弱勢群體等方面,都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筑起城市文明的根基。疫情期間,在抗疫一線,來自各行各業、不同身份的志愿者成為最美麗“逆行者”,砥礪前行、踔厲奮發,用徹夜堅守的身影折射出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凝聚起強大的人心力量。
塑魂育德,要立足偉大實踐,努力踐行黨的光榮傳統。百年的黨史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史。前不久,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公示,從這些作品中,我們感受到溫暖、鼓舞和啟迪,這些精神文化產品,已經成為人民奮進的號角,民族精神的火炬。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歷經百年探索,黨的光榮傳統已經被實踐充分證明了是關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密碼,早已流淌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之中,轉化為廣大黨員干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力量,成為激勵人民群眾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青年,要從歷史縱深處找尋初心,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塑魂育德,更要以實際行動詮釋對黨的忠誠,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美好未來和最高理想前進。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廣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發揮道德典型人物的引領示范作用,豐富志愿服務活動內涵,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從而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通過塑魂育德,譜寫新時代的文明華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更加強大的精神動力。(福州文明網 魏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