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菲律賓奎松省一僑商攜年齡尚幼、中菲“混血”的兒子回到家鄉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鎮。 這位父親滿懷對留根故里的執著,將兒子留在了老家便只身再渡南洋…… 這位5歲回鄉的歸僑 就是新中國唯一具有 雙重國籍的開國上將 被稱為三野“悍將”的 葉飛 
在革命戰爭年代,葉飛驍勇善戰、功勛卓著。年少在廈門讀書時,葉飛就開始參加秘密革命工作,14歲加入共青團,18歲轉入共產黨,19歲在閩東領導“霍童暴動”,創立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并任政委,創建閩東革命根據地,堅持3年游擊戰爭。 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葉飛兩次被捕、兩次負傷,幾經生死,忠貞不渝。 驍勇善戰“葉王陶” 1938年閩東獨立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葉飛任團長,率隊踏上抗日征途。 在葉飛60多年的軍旅生涯中,新四軍、華東野戰軍時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時期。彼時,他是陳毅、粟裕手下的一員虎將,與日軍、國民黨軍打過許多惡仗、勝仗,打出了赫赫威風。當時,新四軍、華東野戰軍上下來往的電文中,常常見到“葉王陶”。 “葉王陶”不是一個人名,而是葉飛、王必成、陶勇三位戰將的簡稱。 
新四軍第六團東進江南蘇(州)、常州、太倉地區時,陳毅、劉炎、劉飛、葉飛、吳焜、喬信明(左起)合影。圖源:福建檔案 1965年,陳毅元帥在福州的一次會議上回首往事,贊許地說,戰爭年代“葉王陶”三人是傳奇人物,立過大功,威名遠揚,敵軍聞之喪膽,人民為之振奮。這番話,是對“葉王陶”的高度評價,也是最高的贊譽。 葉飛“打仗講謀略,治軍講技術”,善于打大仗、打惡仗,僅1943年7月到1944年6月底的一年內,葉飛指揮所部作戰138次,斃傷敵偽軍3000余人。 馳援半塔集、郭村保衛戰、黃橋鏖戰……葉飛指揮打贏一場又一場硬仗,并屢立奇功。 江抗傳奇 1939年5月,葉飛率六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名義東進,從茅山出發至陽澄湖一帶,與常熟地方抗日武裝會師,開辟蘇常太抗日游擊根據地。 
電影《東進序曲》,形象地記述了東路作戰的情形。圖源:福建檔案 葉飛軍旅生涯中著名夜襲滸墅關和車橋之戰,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滸墅關車站是日軍在滬寧鐵路中段的重要據點,1939年6月,葉飛指揮夜襲滸墅關,迫使滬寧線停車3天。當年7月底,他又率部在夜色籠罩下,突入日軍占領的上海虹橋飛機場,成功炸毀4架日軍飛機,大大震懾了敵軍。 車橋戰役則殲滅日軍465人(俘48人)、偽軍800余人,第十八集團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在《抗戰八年來八路軍與新四軍》一書中指出:“在抗戰史上,這是1944年以前,在一次戰役中生俘日軍最多的一次。” 解放戰爭打響后,葉飛相繼任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被譽為“三野悍將”,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 
萊蕪戰役后,葉飛在全縱隊慶功大會上祝酒。 新中國成立后,葉飛回到福建,開始了建設家鄉的征程。他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二書記、第一書記,福建省省長,福建省政協主席,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處書記等職務,直至調任國家交通部部長、執掌海軍和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55年,葉飛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福建日報社全媒體傳播中心出品 內容綜合自僑號、福建檔案、福建共青團、“學習強國”福建學習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