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節”在重慶設立
老舍、冰心、郭沫若等眾多詩人,一致決定將端午定為詩人節。端午的慶典,凝聚著國人抗敵的斗志
民族危亡的時刻,端午和它所代表的愛國精神得到極大張揚。
抗戰最為艱苦的1941年春夏,日軍企圖用狂轟濫炸摧毀中國人民的意志。但就是這時,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卻在陪都重慶發出號召,要在端午這天舉行“詩人之會”。
春夏之交正是日本飛機頻頻來襲之季,我們的詩人能冒險犯難,進城作大聚會嗎?事實是請柬只發出100多份,到會卻是400多位詩人。
1941年5月30日端午這天舉行的大會上,眾詩人一致決定將屈原沉江的端午定為詩人節,老舍與冰心、胡風、郭沫若、臧克家等53人,聯名簽署了《詩人節宣言》,并以《詩人節緣起》為題,登在重慶的《新華日報》上:“我們決定詩人節是要效法屈原精神……詛咒侵略,謳歌創造,贊揚真理。”
宣言鼓舞了士氣,其精神也得以傳承。一位叫董鏡桂的作家這樣描述1943年端午這天重慶街頭的景象:“翠綠的艾葉,掛在家家門首,鮮紅的慰勞標語,飄揚空中,穿黃黑制服或藍布大褂的隊伍,不時出現在街頭,他們都是分頭到郊外慰勞將士的。”
董說,這是在為民族作生死搏斗的第六年頭,捧著盤盤雄黃朱砂的小孩們在街頭尖聲叫道:雄黃,朱砂,吃了避毒驅邪。“這是民族正義感的象征,中國正在完成屈原留給我們的任務,正在做著忠邪不兩立的斗爭,在雄黃沖酒的暢飲之下,讓他凈化我們的血液吧,讓他沖去我們靈魂的渣滓吧!”
而據《抗戰時期陪都體育史料》記載,在重慶住了3個月、遭受了40多次轟炸的林無雙在“重慶觀感”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奇怪的是,戰爭在拖下去,中國的士氣卻越來越高……端午節,照樣有成千的人觀看龍船比賽,市民依然舉行慶祝,照樣生活著。”
端午的慶典,凝聚著國人抗敵的斗志。1941年入夏時節,緬甸傳來消息:我遠征軍以少勝多,打了勝仗。國民政府舉行龍舟大賽慶祝,“宋美齡親臨現場指揮,鼓舞人們抗擊日寇的決心。”市社科院研究員鄧平介紹,當時,人們還經常利用端午等傳統節日和抗戰紀念日,舉行“驅逐日寇”、“活捉漢奸”等渡江、登山活動,鼓勵民眾和在渝外國友人參加。
![]() |
責任編輯:陳楠 |
- 2010-06-11屈原故里迎端午
- 2008-07-10屈原故里賽龍舟
- 2008-06-04端午文化論壇專家:端午節習俗并非源自紀念屈原
- 2008-01-21情系湖湘:百位兩岸文化名人 汨羅江畔祭拜屈原
- 2008-01-21情系湖湘:百位兩岸文化名人 汨羅江畔祭拜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