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城戲新生 時隔5年“天下第一團”重登舞臺 2013-09-02 09:47? ?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
打城戲集宗教、藝術、民俗為一身,作為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歷史寶貴記憶,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打城戲劇照 輝煌 對棚演出較高低 七天七夜連臺大戲引轟動 吃紙拉腸、吃火吐火、毯子功、把子功、跳桌子……這些全國少有的表演,卻是打城戲征服觀眾的重要法寶。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打城戲的黃金年代,泉州城內有數個活躍的戲班,南安洪瀨和原屬晉江縣轄的永寧等地也組建了打城戲班。 當時,泉州最出名的兩個戲班是晉江的“小興源班”和泉州的“小開元班”。由于都是未成年的小學員,就在原本的戲班名稱前各加了個“小”字。兩個戲班,藝術骨干都是青少年,各自冒尖的新秀可謂唱、做、念、打無不精到,在觀眾中皆享有聲譽,兩個戲班旗鼓相當。 競爭最激烈時,經常一個村莊邀請兩個戲班對棚演出。“面對面搭建兩個戲棚,戲班為了在這種當面‘打擂’中震住對方,往往上臺前就要想新花樣,琢磨出奇制勝的狠招。”泉州市戲劇研究所副所長黃錫鈞介紹,除對棚演出外,還有將戲棚分隔成左右兩個表演區,兩個戲班同時演同一劇目,如此演員表演技能高低,一目了然。 抗戰勝利后,海外僑胞陸續回鄉探親,打城戲盛極一時。1946年4月,晉江小興源班受邀到安海鎮演出《李世民游地府》、《三藏取經》、《目連救母》,一連演了七天七夜。這場演出轟動了整個閩南沿海地區,規模空前。“夜間,全安海燈火輝煌,每個地方都有戲班演出,大街小巷笙歌管樂,通宵達旦。” |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