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安窯址出土--青釉褐彩執壺
瓷器從古渡口上船遠航
唐代后期,吐蕃興起,占領了河西走廊,切斷了東西方的陸上交流。陸上絲綢之路幾乎走不通了,許多貿易由此轉到了水路,福州、揚州等港口便承擔起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任。
懷安窯附近的渡口,也逐漸成為其中的交通樞紐之一。這里地處閩江分水處,江面開闊,是元代以前海外貨物與閩江上下游貨物經福州轉運的重要碼頭。鄭國珍介紹,當時,閩江上游大量的物產順流而下,停泊在懷安渡口,有的轉運到福州城里,有的從這里再轉運到海外。同時,海外和閩江下游的東西,如海產品、鹽等,也通過這個水路通道,運進福州,甚至運抵閩江上游。
在懷安窯旁,至今還有一座古碼頭與一條古接官道,與南面的縣衙遙遙相望。記者在古接官道看到,與閩江水相接的幾塊長條石上,百余條橫線鑿槽清晰可見。考古隊員告訴記者,這些鑿槽主要起到防滑作用,方便人們上下船。官道旁還發現了用于拴繩、方便船舶停靠的石槽。據調查,鋪就古接官道的條石材質、年代各不相同,可推斷歷年來官道經過了多次修繕。而在1000多年前,懷安窯燒制的瓷器,就是從官道相接的渡口,裝上船只,運送外洋。渡口的繁華景象往后持續了數百年。明朝王應山在《閩都記》中記載:“在石岊江頭。南行以輿,北以舟。皇華使節往來絡繹。”說的就是這里的盛況。
懷安窯瓷器的外銷得益于便利的水上交通,但貿易的興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懷安窯的廢燒。鄭國珍介紹,懷安窯廢燒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周邊的瓷土用得差不多了;二是當地經濟發達,人們收入增多,可以不用再通過燒窯來謀生,很多人轉做商貿,報酬比燒窯豐厚得多。
周邊遺跡有望建設遺址公園
在懷安古窯址旁,還散落著懷安縣衙、五帝廟、相公廟、臨水宮等幾處古跡。記者了解到,相關部門計劃串聯這些遺跡,建設遺址公園。目前,臨水宮已修繕完畢,五帝廟的修復也接近尾聲。
鄭國珍認為,建設遺址公園有益于懷安古窯址的長遠保護。他建議,可以借助3D、4D技術,通過光影幕墻,搭建可以“時空穿越”的博物館,讓人們對古跡有更直觀的感受,還可以開發與遺址相關的文化衍生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鄭國珍說:“在整條海上絲綢之路中,泉州是宋元時期的代表,漳州是明清時期的代表。而福州是南朝到唐五代時期的代表,是源頭。因而,保護好懷安古窯址至關重要。”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5-12泉州南音:隨“海絲”漂洋過海的唐宋音樂遺響
- 2014-05-04福州曾是全國絲綢紡織中心 系“海絲”重要始發港
- 2013-12-20泉州絲綢畫法國連軸展 巴黎大皇宮展示海絲文化
- 2013-10-29蟳埔“蚵殼厝”僅剩60多棟 挽住那抹海絲遺韻
- 2013-01-31政協委員建議泉州突出“海絲”優勢 發展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