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素影(中國畫)劉波作
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講,藝術有時不僅僅局限在工作室中,還是一種生活方式;而生活本身也是藝術地棲居,柴米油鹽、行住坐臥都具有值得細加玩味的特質。
背起行囊,到老少邊窮地區采風,拍一通照片,然后完成一批風情畫一般的所謂“創作”,是曾經流行的“生活”;而對著自己周圍的環境描摹,把瑣屑的枝節和個人的感受放大來表現,也是一種“生活”。但我以為,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生活,是屬于心靈的層面,它更加豐厚,更加自由,更加多彩。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時空的阻絕、語言的隔膜、技法的局限都不能成其為問題,所關注的是人的心靈。如此,“生活”似乎也只是一種借題發揮的媒介。
過分強調讀書和過分漠視讀書,對于一個畫家來講,恐怕都有問題。顯然讀書不能直接指導畫畫的一招一式;而完全不讀書,拒絕千百年來的文化積累,也必然看不清自己的歷史局限,在茫茫黑夜中漫無目的地摸索,其情可憫。
誠然,古圣先哲言說的道理直接對應現世生活,是有一定距離,如《論語》里沒有教人如何去蓋房子、打電腦,可它會給一個人的生命找到一個歸宿,是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依恃;《圣經》里面講了許多故事,可能很多都和現實脫節,但它所傳遞的是另外一種對生命的關照和呵護。
技術有新舊,而情感千古不易。從《離騷》所抒發的有關人類善、惡的情感,雖2000多年,沒有絲毫的改變。所以,對于清醒的藝術家來講,君子務本,捕捉這種“千古不易”的存在,應該是第一要義。有時候,宗教感,往往決定一件作品的精神高度。然而宗教“感”并不一定是形式上的皈依某個教派,而形式上的燒香磕頭卻也不一定就表明具有宗教感情。
藝術家所需要的宗教感,是一種自覺升騰起來的大愛,懂得“愛”,還要擴充自己愛的含量,透過表現的題材,而深入到每一個個體生命的深層。西洋古典繪畫中經典之作往往充滿這種情感。對于中國畫來講,這種情感更加含蓄、更加平靜也更加深沉,深沉含蓄到可能無法捕捉。五代北宋的巨障山水、宋人花鳥小品、八大水墨淋漓的畫幅、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都充滿了一種敬畏、深邃、博大而又沉寂的宗教情感。
技法,對于一個具體的藝術家來講,就是能準確表達個人情感的方法。對此人,可能不夠,對彼人可能已經過了,所以,沒有一套一成不變的技法通行天下,因人因事而異。盧梭天才而天真的繪畫所用的技法,可能稚拙,但表現他質樸的情感非常恰當。對于技法的講求,一個最好的依托就是自己的情感。重要的是情感表現的真實和充分。不真實,無以言善,而不充分,無以言美。(劉 波)
![]() |
責任編輯: |
- 2009-11-02批評學生的藝術
- 2009-09-08福建三名家獲閩劇藝術終身成就獎
- 2009-09-14中國民族藝術何以花開四海
- 2009-10-14“傳統的復活”藝術展舉行
- 2009-10-12一場文化藝術的嘉年華
- 2009-10-16藝術節展演秀才藝
- 2009-09-22海內外書畫名家齊聚東山藝術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