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深入血脈的,所以文化更需要溝通交流。世界并購史上,80%是失敗的,大部分都因為文化而失敗。
社會文化方向發展是多元化,大家都需要表達自己、表現自己。“山寨文化”,有很多很可樂,百姓網友喜聞樂見,最近一部改“臺詞”的房地產“春晚”就讓人笑破肚皮。“山寨文化”品位可提高,但根本就不必看作洪水猛獸。
文化不能成為“文化口紅”。現在文化不多,“大師”卻很多,這些加引號的“大師”,大抵就是“文化口紅”也。
文化要繁榮,僅靠官辦是遠遠不夠的。許多官營文化的作品,“只圖獲獎、進京,因此不可能留存在舞臺上,更不可能像國外經典作品那樣一演就是十幾年”。只要環境好,民營文化的力量就會生機勃勃。當下中國被稱為第一音樂劇的《蝶》,取材于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取得藝術價值與票房雙豐收,就是民營機構投入巨資所構建的。
文化向上是提升,文化向下要惠民。在我身邊,就我所直接接觸的現實而言,我深感杭州劇院推出文化卡的活動就好極了,我家是辦了雙卡的——我和妻子各持一張。你想,一年一卡只交1000元,就可觀看杭州劇院主辦的全年不少于50場的演出,每場票價平均降到了20元,多實惠。按通俗的說法,一場好演出就把年費給看回來了(比如不久前上演的由法國、德國、奧地利聯合制作的世界經典音樂舞劇《巴黎圣母院》,由中央芭蕾舞團演出的經典現代芭蕾舞《紅色娘子軍》);而核算下來,相當于享受到了價值1至2萬元的文化消費服務。這樣的“文化惠民”,對于真正的文化愛好者,能不喜歡嗎?
政府的文化責任與民間的文化擔當是有所不同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說得好,政府要更好地履行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和權益;推進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免費開放,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培育骨干文化企業……
沒有文化的復興,民族復興就是一句空話。經濟轉型易,政治轉型難;政治轉型易,文化轉型難。在文化面前,大家要有更多的擔當,要分外的精進努力。(徐迅雷)
![]() |
責任編輯: 金婷 |
- 2010-03-10委員建議“纖夫裸體”引熱議 評:別貼文化標簽
- 2010-03-10泉州海絲文化廣場被“圈”成收費停車場
- 2010-03-10文化惠民送的是幸福
- 2010-03-10福建溫泉游總體規劃出爐 融入當地文化做出特色
- 2010-03-10經濟上創造奇跡 文化上創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