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中國(杭州)高峰論壇”上,引起我深刻思考的,是這樣兩個問題:即到底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中國”。我的回答很簡單,所謂“人文”,便是“與人有關的文化”,可以分為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人與自然;二是人與社會;三是人與自我。所謂“人文中國”,就是在“與人有關的文化”中,特別看重“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這兩方面的內容。所以,人文中國有著人文精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人口生生不息的繁衍;二是文明的歷史七八千年連綿不絕;三是符合國情的各種制度使我們的國家長治久安。
正因為我國是一個人文的國度,一個充滿了社會性和思想性的國家,在當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全球已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而進入網絡、信息文明,在即將迎來太空文明之時,特別敏銳地覺察與意識到對于自然的過度開發、過度建設造成氣候不斷升溫而帶來各種隱患。
據權威的《自然地理》雜志2009年9月號上公布的數據:在世界最大的33個三角洲地區,已有85%在近10年來遭受了史前時期“海浸海退”那樣的嚴重洪澇災害。如果海平面繼續如預期那樣的在氣候變暖過程中加速上升,每個大洲上人口稠密的經濟發達的三角洲都將處于危險之中。在五個級別的評價體系中,處于最危險級別的11個三角洲里有三個在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居前列,被列為“最危險三角洲”之一。
從人文中國的人文精神出發,我們中國人首先意識到“保衛地球村”的歷史責任,不僅在2009年底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談時,呼吁節能減排低碳,應當成為全球人的共識,并且還從過去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張改善環境,低碳先行,以為國策。
不久前,我參觀了全國首家快速建造的《杭州低碳科技館》。對于杭州市提出的“推動低碳創業,打造低碳經濟、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環境、低碳社會”六位一體的低碳城市,印象深刻。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3-22低碳生活 “環保草根”的十載追夢路
- 2010-03-22福州旅行社布局清明線路 莆田打造“低碳園區”
- 2010-03-22城廂區立志打造“低碳園區”
- 2010-03-22今年世界氣象紀念日流行語:低碳生活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