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修車工妙筆繪泉州 30年執(zhí)著繪古城變遷 2013-02-08 09:12? 郭冰德?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
在泉州西街,一名六旬老人手握著鉛筆,正在八開的白紙上,一筆一畫繪下年關(guān)時節(jié)的西街景象。 |
▲古碑文物 東南網(wǎng)-海峽導報2月8日訊(記者 郭冰德文/圖)昨日是農(nóng)歷十二月廿七,離春節(jié)越來越近了,在泉州西街,導報記者看到一名六旬老人手握著鉛筆,正在八開的白紙上,一筆一畫繪下年關(guān)時節(jié)的西街景象。 老人很簡樸,就一輛舊的自行車,一個背包,里面一個學生用的文具盒,文具盒內(nèi)都是小學生們用的那種鉛筆,一些八開的白紙。 這個老人名叫張和平,泉州本地人,是一名修車工,30年來,他用鉛筆繪下了上千幅反映泉州古城老街巷歷史變遷的畫。 用鉛筆畫下泉州歷史 東西塔、川流不息的人、老店面……一個個景象,在老人鉛筆下,成了一幅幅畫。 張和平畫畫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以圖表文,以文達義”,透過紙張的質(zhì)感向大家詮釋一個真實的老泉州。他的畫筆賦予許多瀕臨或者已經(jīng)絕跡的古跡以生命力。 30年前的1983年,泉州市區(qū)鳳山東岳村的 “急公尚義坊”,是張和平第一幅作品的描繪對象。“因為以前泉州的碑坊很多,很壯觀,后來市區(qū)的老碑坊都被拆掉了,只剩下那個 ‘急公尚義坊’,所以,我想到要用筆畫下來。”張和平說,自從畫完那張“急公尚義坊”后,他就一直把鉛筆伸向那些古跡、老街、古巷、舊厝等景觀。 因喜歡古城歷史,他也常到泉州考古學者劉志成那里學習“泉州考古知識”,如果哪里發(fā)現(xiàn)歷史文物,他便會跟著劉志成一塊去現(xiàn)場作畫,把文物畫下來。1985年,張和平騎車到南安豐州繪制唐丞相姜輔的石像。據(jù)說,姜輔的石像如今已經(jīng)被盜。張和平的畫成為記錄歷史的寶貴資料。多年前,張和平發(fā)現(xiàn)的泉州宋代酒庫碾石刻,成為了重要文物。 此外,他記錄了不少泉州的歷史古跡:在新門街舊城改造中消失的石板金魚橋;宋代羅城通淮門的涂門水關(guān);涂門街院前村的一口宋元古井;華僑大學附近五里亭的十八臺階;下埕古基督教的碑刻;崇福寺20年前的舊貌;開元寺被臺風吹倒的古榕樹、東街的土地巷…… 如今,定格在他畫冊中的古建筑,“有上百處已經(jīng)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