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響樂團團長譚利華帶著他的團隊去維也納音樂廳演出。演出結束后,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的文化參贊對譚利華說:“今晚我挺直腰板了。”而在此前的8個月,他已經接待了到訪的133個中國音樂團體,大部分都是來“鍍金”的。這些文藝團體并不在乎有沒有人買票,有的直接“把一摞票往門房一放就走了”,演出時一半座位都是空的。“我們現在很多‘走出去’的演出就是自娛自樂,被人家當笑話看。”譚利華說。(據2014年3月10日《中國青年報》)
文化,是支撐民族發展壯大的根基,積極推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通過各種形式,在世界的舞臺上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努力擴大中國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贏得文化尊重,業已成為中國發展重要的戰略抉擇。這也是“中國夢”的內涵之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要走出去,實現“中為洋用”,不僅必要也是必須的。問題是,究竟應該“如何走”?
如今令人痛惜的現實是,維也納金色大廳已經被中國人當做了“金錢大廳”,“給錢就能演”,玩的是燒錢游戲。“大多數都是自己花費幾百萬幾千萬,還沾沾自喜地說,我們的文化走出去了,我們成功了。其實都是假的,假的太多太多了。”可見,擠進維也納金色大廳的大部分文藝演出就是自娛自樂,自欺欺人,被人家當笑話看。想必是,人家是一邊高興數票子收錢,一邊在心里暗暗嘲笑。
為了能夠擠進金色大廳演出,各團體“各顯神通”搬靠山,有中央級寫條子的,有軍旅寫條子的,也有各省市領導寫條子的,“使館壓力太大”。由于演出內容“搭上錢都沒人看”,為免除冷場的尷尬,“走出去”的文藝團體倒自有“妙招”:四五個團體一起“走”,團員輪流互為觀眾,“底下坐得滿滿當當的,一個團演出,其他四個團在底下鼓掌,這個團演完了,那個團上去,還錄像,很成功!很熱烈!最后還給演出的人發一個市長簽名的紀念證書。真有市長簽名發證書?沒有,網上down下來的。”真是洋相走出國門,丟人丟到國外去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12延續我們的“家風文化”
- 2014-03-11海滄區文化館2014年親子國學班正式開課
- 2014-03-11文化“開發”:野蠻詞匯
- 2014-03-11福建省寧德杉洋鎮等19村鎮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