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河北頻道在6月12日發(fā)布了一條《河北清苑官方回應烈士陵園被辱:正核實處置》的新聞,該條新聞圖片中的主角面部進行了模糊處理,但是還是可以看出是一名學生模樣的少年,在一塊墓碑前做出了難以置信的行為:或坐在烈士墓碑上,或在烈士紀念碑前擺出挑釁姿勢,或將腳放置于墓碑頂端,甚至腳踹墓碑。此條新聞一經刊出,立即引發(fā)軒然大波,廣大網友憤怒的表示:對照片中的學生進行人肉搜索。清苑縣委宣傳部一名負責人表示:目前,清苑縣正在核實處置此事,此事已上報市領導。
當廣大網友紛紛對該少年進行譴責的時候,是否應該有更深層次的考慮?少年侮辱烈山墓碑的背后,是個人道德的缺失還是教育的盲區(qū)?家長、學校、社會又該怎樣引導青少年學會感恩,健康積極向上成長?
青少年的思想和認知都處在塑形期,外界的言行、事物都會對其內心思想的形成和以后對生活的態(tài)度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侮辱烈士墓碑少年的過激行為更應該探究其根源,才能達到根治的效果。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無形中對孩子的思維、性格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家庭和睦、待人友善、善鄰友好,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不對其造成過重的壓力,這樣的家庭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更為有利,更易培養(yǎng)其感恩的性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校是培養(yǎng)孩子的主力。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畢業(yè),孩子在學校度過了人生性格最易塑造、最為美好的的時光。在學校期間,孩子們有同學的陪伴,有老師的教育,除了知識的不斷積累,也在培養(yǎng)其團結友愛、愛國明理的價值觀,對其日后走向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社會深化青少年的思想認知。任何人的生活都離不開社會這個大家庭,社會對青少年的塑造可謂是更加立體的,豐富多彩的資源會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社會此時更應該肩負起自覺地職責,幫助思想不夠成熟的未成年人遠離那些不健康的因素,接受有益于其健康成長的因素。
由此可見,侮辱烈士墓碑的少年的所作所為,作為及其少見的個案,其道德缺失的形成應該是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能單獨將矛頭指向其個人。在指責其行為不妥的同時,更應該追究造成這種行為的背后的原因,及時幫助他早日走出這種錯誤的思想領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yǎng)其愛國、友善、感恩的意識。(楊嬌)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11“好心人免責”的道德激勵意義
- 2014-06-11豫皖無名之火拷問道德底線
- 2014-06-10道德加分只是個技術活
- 2014-06-05龍巖市環(huán)衛(wèi)處“道德講堂”弘揚價值觀傳遞正能量
- 2014-06-05海滄區(qū)公益主題活動進校園 引導未成年人參與道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