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哈爾濱市道里區愛建街道黨工委工作人員為百名老人佩戴“扶我卡”,他們再也不用為出門跌倒沒人扶犯愁了。“扶我卡”長11厘米,寬8厘米,卡的正面有老人的照片、出生年份、病史及老人的聲明;卡的背面有老人親屬聯系電話、居住地和救護電話。卡的正面還有四個大字“請您扶我”,從法律角度講這四個字就是佩卡老人向攙扶的路人發出的邀請,出了問題與扶者無關。(6月12日《黑龍江晨報》)
2013年華麗的春晚上演了一部觸碰人心的小品《扶不扶》。該小品通過精彩的演繹,將一直被大眾熱議的“老人摔倒扶與不扶”的社會話題搬上了舞臺。即便小品曾經撼動人心,可是在現實面前,許多人還是擔心被誣陷而不敢伸出援助之手。
隨后在“道德何處安放”的良心拷問下,各地積極思考,用盡辦法想要扶起被居心不良者利用的道德。然而不管是網絡呼吁,還是老人親自解釋,人們總怕擔責的思想,局限了本該傳遞的關愛。而“扶我卡”的出現,并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必然,當社會中的冷漠讓道德成為了稀有資源之時,這個溫暖的“扶我卡”,帶來的何嘗不是一種最基本的理解與關懷呢?
社會需要愛,需要不斷地傳遞愛。當老人摔倒后無人施救而導致死亡的例子,成為了觸碰人們心底的一種警示之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怎樣才能用實際行動告訴別人,我們需要被扶起,我們需要關愛呢?在危急關頭具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并沒有錯,可是在沒有危及個人安危的時候,置老人求助的眼神于不顧,卻是一種自私冷漠和踐踏道德的行為。
今天“扶我卡”的誕生,成為了化解“扶與不扶”這一道德尷尬的重要手段,值得點贊。“扶我卡”是開啟道德救助的一把鑰匙,更是溫暖人心的一種精神動力。當老人們心滿意足的佩戴著“扶我卡”,走在大街小巷,讓道德重新熠熠生輝的時候,還有什么能比幫助他人又不用擔心被人誣陷,來得更踏實和溫暖?
單看社區為老人們佩戴“扶我卡”,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這只是保障老人出行安全的一種措施,是老人們在遇到緊急情況之下的一種求救信號,可是,結合著“扶與不扶”的社會問題來看,佩戴“扶我卡”卻又是一場最直接、最激烈、最嚴肅的道德宣言。
說到底,“扶與不扶”原本就不應該成為困擾公眾幫助老人的一種心理焦慮。可是在訛詐面前,人們卻又不得不對助人為樂望而卻步。而“扶我卡”打破了道德滑坡的僵局,把理解和關愛注入了社會,從根本上釋放了人們身上的善良,讓道德不再“無處安放”。面對各地難絕的 “不扶”事件,我們何不取取經,用“扶我卡”的直接與樸實,來扶起被人們忽略的關愛與道德呢?(趙雪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11“好心人免責”的道德激勵意義
- 2014-06-11豫皖無名之火拷問道德底線
- 2014-06-10道德加分只是個技術活
- 2014-06-05龍巖市環衛處“道德講堂”弘揚價值觀傳遞正能量
- 2014-06-05海滄區公益主題活動進校園 引導未成年人參與道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