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部文藝作品,每個受眾心里都有著自己基本的判斷,即便他們不能對自己的判斷清晰地說出一二三四,最起碼,好與不好,喜歡與不喜歡,是心中有數的。當受眾帶著自己的判斷回到現實的一日三餐,這些判斷或多或少影響著他們,或顯著,或微妙。這就是文藝作品的神奇之處。無論什么時候什么處境,只要人類還聽從思維意識的指令,這種力量就不可小覷。優秀的文藝作品傳達給受眾的是向上的、健康的能量;而平庸的作品看了和不看沒看沒什么區別,甚至帶給人頹廢和消極,創作者應當避免,這樣的作品難有讀者,自然會遭遇淘汰。然而如何讓優秀的作品更加優秀,讓優秀的作品承載普遍的愛、美、溫暖的同時,帶給受眾更長久更深層的啟迪和引導,進而達到一定范圍的思考自覺,以致進一步完善自我,這才是文藝作品肩負的使命,這樣的作品才具備真正的生命力,才能成為跨時代的經典。
具體來說,大多數情況下,文藝創作是相對個人化的事情,是個人感覺、經驗、思想、智慧的結果。即便是集體創作,碰撞出火花,團隊也一定有它的主心骨。主心骨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作品的定位。我們說,創作者懷守怎樣的價值觀就會產出怎樣的文藝作品。因此,創作者的思想情懷、審美高度、素質修養、自我要求等等是文藝作品質地的根本。真正的藝術家必然對自身諸多方面有著獨立的、嚴格的要求,這種嚴格且獨立的要求放在整個社會大環境里,更是難能可貴。
話說回來,所謂的個人化當然離不開整個社會大氣候,國家和社會對文化和精神的尊重,無疑是精神面貌建設、全民質素提升的最好推手。我們常常說的扎根生活、深入基層,以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原本是文藝創作的基礎性環境,是任何一個時代都應當秉承和葆有的,而不是把它們當作司空見慣卻熟視無睹的口號或標語,高高地貼在墻上,掛在工廠。全社會從上到下應當與藝術創作者們一道,共同發現和創新,挖掘出貼切逼真、回歸人性、獨具精神品格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才能真正引導大眾,長盛不衰。
而所謂的文藝作品源于大眾源于生活,并非簡單地走一走看一看,采訪采訪基層,形式永遠只是形式,代替不了對具體細微生活的洞察和體悟,足不出戶也并不等于閉門造車,不表示出來的作品就是想當然。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無疑從日常生活中攫取,每一天,每個人都在具體地生活,創作者對生活的感知、感受、體悟有多敏銳,多細膩,多深刻,對生活的態度有多端正,其作品就有多深入人心。所有這些,都會在文藝作品中得到相應的折射,無論作品是虛構還是非虛構。真實或者虛構,只是作品的兩種不同表象,或許虛構的作品更能指向社會現實。人既有經歷的生活,也有幻想的生活,只要符合人的思維邏輯,曲高和寡也好,雅俗共賞也好,都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7文藝作品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 2014-07-11把社會效益擺在電影發展首位
- 2010-03-25從土樓之爭看文化資源利用 不能忽視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
- 2010-03-25不能忽視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