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文化成果是每一名公民的權利,國家在致力于帶動農村人群收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非常關心解決農村文化共享的問題。從2007年開始的十年間,全國各地60萬家農家書屋應運而生,十年苦耕根植,農家書屋在農村文化傳播的土壤上結出碩果。
但是不可否認,在取得成績的同時,農家書屋也存在利用率不高、來看書的農民不多等諸多的問題。農民真的不需要讀書、看報、學知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問題的產生根源在于部分農家書屋跟不上時代的快腳步。要想農家書屋有著更大的作為,得到農民們的認可,吸引群眾的目光,就需要與時俱進。“趕時髦”才能讓農家書屋更有生機,發揮更大作用。
知識“趕上時髦”才能對得上口味。新時期、新時代、新步伐,對于農民群眾來說關心的是什么?就是過上幸福生活,增加收入,就是有著精神上的需求。農業生產技術相關書籍理應受到農民朋友的追捧,卻因版本陳舊反不如老鄉們知道得多,結果鬧了笑話,被群眾棄如敝屣。農村書屋不應該是陳舊知識的儲存箱,更不能是滯銷圖書的收集站,真正趕得上“時髦”的新知識才能迎合大眾口味,成為農民手中的致富法寶。
新時代農家書屋理當趕上“時髦”。當前,進入互聯網時代,網絡已經打破封閉的利器,“短、平、快”、大容量的新鮮資訊在空氣中飛速傳播,相較之下,陳舊的形式讓部分農村書屋掉了隊。在這方面,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孔田鎮上魏村農家書屋的“互聯網 ”新模式給出了一個良好范例。比如:電腦、電子借閱機的配備使用拉近了村民與現代科技成果的距離,極大豐富了鄉鎮群眾的文化生活。農家書屋不應該是生硬的復讀機,更不能是古板的私塾先生,真正趕得上“時髦”的新形式才能凝聚大眾目光,成為農民心中看世界的廣闊“天窗”。
農村書屋是國家關心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惠民利民的實舉,但務實的同時也要務“時”,農村書屋要趕得上“時髦”追得上時代方能在豐富農村百姓生活、引領農民科學致富的道路上再添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