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書屋工程是黨和國家實施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五大重點工程之一,近年來,農家書屋已深入千鄉萬村。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各地已建設農家書屋58.7萬家,向廣大農村配送圖書突破11億冊。農家書屋像一座超大“圖書館”直接開到農民家門口,為推動文化扶貧、縮小城鄉文化差別、增強農民文化自信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可以說是“小書屋”發揮了“大作用”。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地方的農家書屋存在利用率不高、來看書的農民不多等問題。有媒體記者調查曾發現,有些農家書屋的書籍被束之高閣。那些“門可羅雀”的農家書屋,是農民真的不需要讀書嗎?顯然不是!如何才能避免農家書屋成為擺設,讓它們真正擔當起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引領農村文明新風的重任,是擺在政府管理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正所謂“對癥下藥”,只有正確分析書屋成為擺設的根源,才能找到根治的藥方。而據筆者觀察分析,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由于農家書屋所配書籍不適合于當地農村實際;二是一些書籍可讀性太差,農民不愛讀;三是農民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讀書看報習慣。如此,良方自然產生:
農家書屋要在“實”字上求效果。此“實”乃實用之意。建設農家書屋不能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必須因地制宜,為村民多送去一些通俗、實用的圖書。同時,不妨賦予當地農民代表選擇書籍的自主性,以避免一些明顯不符合本地實際的書籍進入農家書屋。必要時可由當地圖書館、婦委會、科協等組織人員“送書上門”“送指導上門”,讓他們感受到書籍的力量,從而產生對知識的渴求心理。同時更要建立完善的書籍調整、更新機制。如此,方能讓農民看到通俗易懂、用得著的書籍,才能讓農民通過讀書,成為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農家書屋要在“精”字上做文章。一方面,農家書屋的管理要精細。要充分保證農村書屋發揮作用,不讓民脂民膏打水漂,要對農家書屋加強精細化管理,不能投了錢、買了書、建了屋就算完事,而是要安排認真、負責、敬業的專職人員擔當農家書屋管理員,充分保障書屋的開放時間,保證農民讀書借書方便,讓他們可隨時到書屋看書學習。另一方面,農家書屋的管理模式要精當。時代在發展,農民的文化需求也在發生轉變。尤其是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更需要強化“互聯網 書屋”的思維,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的技術手段,讓廣大農民緊跟互聯網時代的步伐。
農家書屋要在“引”字上有行動。當前,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抓手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農家書屋不僅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承擔著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因而,應該注重對廣大農民閱讀習慣的引導與培養。有鑒于此,不妨依據農村的實際情況,通過有獎閱讀、知識競賽、圖書分享、讀書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更多農民參與到閱讀中,讓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之,面對近些年來農家書屋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相關部門應當在“實”“精”“引”上做好文章,這樣,農家書屋必將“門庭若市”,真正成為農民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