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中國詩詞大會》火遍全國;歲末,詩人余光中去世,刷屏的除了蠟燭的表情符號,還有他的詩,“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詩人多了,詩刊多了,詩歌節多了,詩歌的新媒體也正燎原,在新詩迎來百年生日之際,詩歌熱似乎又回來了。(12月19日 《中國青年報》)
從曾經火爆文壇的余秀華組詩到最近成為熱門話題的《孩子們的詩》,近年來,我們正迎來一股詩歌的熱潮。《詩刊》雜志的發行量在逐年持續增長,詩歌網站的投稿量和訪問量都在增加,近一個月見諸媒體的詩歌節就有20多個,喜愛讀詩、喜歡談論詩歌的人也在變多。曾經寫詩似乎是屬于“精英”們的特權,帶有濃厚的“文化啟蒙”色彩,而如今寫詩則更像是一種大眾化的表達方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到詩歌的創作、分享中來。
前些日子,詩人余光中去世,海峽兩岸都為之沉痛悼念。他的詩歌,平實易懂,卻又感人真摯。“一枚小小的郵票”,成為全世界華人心目中對于鄉愁最為深刻的精神寄托。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詩歌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長期的文化浸潤,隨口吟誦兩句古詩幾乎是每個中國人的“天賦技能”。如今,隨著物質需求逐漸得到滿足,人們更多地開始追求精神的豐富。而教育的普及也帶動了社會文化需求的水漲船高,詩歌熱度重新回歸理所當然,人們需要這樣一種既沿襲文化傳統,又極富時代特征的文藝形式,去抒發自我、記錄時代、寄托心靈。
比如最近十分流行的“佛系青年”概念,有人說這是一種不再費勁折騰、不再患得患失的平和心態;有人則批評這是一種缺乏理想和信念,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的精神妥協。而正面意義上的所謂“佛系”,應當是不為世俗所左右,不為物質欲望所動搖,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追尋生命的禪意。我想這也是絕大多數一邊在網上自嘲“佛系青年說的是我”,一邊在工作生活中勤奮努力的廣大青年群體最真實的寫照。這樣的觀念,無疑與詩人的氣質高度契合,也正是有了這樣的一群青年,才使得詩歌熱度上揚、詩意回歸人間成為可能。
所以,詩歌熱潮的到來讓我們歡欣鼓舞,因為它所代表的意義是大眾文化意識的覺醒,是社會文化風潮的復興。當然,我們同時也要警惕那些搭順風車的“不速之客”,反對詩歌活動的世俗化、鬧劇化、泡沫化。摒棄虛妄的精神怠惰,保持對世界純真的好奇,以詩意的回歸,迎接與記錄這個全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