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建設工程項目中的優秀歷史建筑,12月19日上午,浙江寧波奉化區江口街道下王渡村的文保建筑王宅開始進行整體平移。記者從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獲悉,王宅是奉化區首例整體平移的文保建筑,是寧波市第二例整體平移文保建筑。(12月20日《寧波晚報》)
下王渡王宅,即王文翰舊居。它是一幢建于1931年的兩層小洋樓,有五開間,由主樓、花壇庭院、伙房及四面圍墻等幾部分組成,占地總面積958平方米。四面圍墻青磚實疊,高達3米左右。這座文保建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為了讓位給現在的建設工程,當地對這個文物建筑進行了技術平移,為此耗費了巨大資金。別看只是簡單地移動到一定的距離之外,但由于屬于特殊技術,就需要花費不小的資金,耗費的資金,可能比文物本身的“物體價值”要高出很多。
平移文物建筑當然不能用金錢衡量。當地能夠拿出不小的資金平移文物建筑,可見保護文物的決心。但是,也不能只是看到美好的一面。平移文物建筑在技術上是成熟的,不會對文物建筑造成傷害。可是,總是會有點遺憾。雖然文物建筑還是那個文物建筑,只是換了一個位置,卻總感覺和沒有移動之前是有區別的。別看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無論是從情感的角度,還是從文化的角度,都是有點不一樣的。
最近幾年,平移文物建筑成為火熱的新聞。很多城市在規劃布局時,都會采用這樣的辦法。有的是退而求其次,將整棟文物建筑的四梁八柱、磚塊瓦片等編上號碼,然后拆除,換一個地方,讓能工巧匠“重新建設”。有的是直接平移,盡量保持“原來的模樣”。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文物建筑就在原來那個地方,城市規劃是后來的,為何就不能充分考量文物建筑的本真?
在一些國家,保護文物建筑堅持的是“盡量不侵擾”的辦法。也就是說,在規劃時,盡量考量文物建筑本身,將合適的規劃放到文物建筑的周邊,在設計時讓文物建筑融入規劃,現代建筑的風格、高度、造型等,與文物建筑成為渾然一體。另外的辦法是:讓規劃為文物讓路——在規劃時避開文物建筑,避開歷史古跡,能夠遠離的就遠離,不能遠離的就保持一定距離,給文物一個獨立的空間。我們也理當如此。
當然,對于一些大的工程,像三峽工程這樣的工程,平移文物建筑也是一種無奈。然而,不能是什么工程都讓文物為之讓路。文物建筑保護要盡量減少平移之舉。能夠把文物建筑融入其中的規劃,才是好規劃,才能看出規劃的水平。在很多時候,并不是文物處在了不合適的地方,而是規劃放在了不該觸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