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歲末,一些衛(wèi)視正摩拳擦掌,準備元旦跨年演唱會。若干年前,當跨年演唱會首次亮相于電視熒屏時,制作粗線條、舞美簡易、拾音粗糙。然而,這絲毫沒有影響跨年演唱會這一當代電視文娛符號從內(nèi)涵到外延的擴展,辭舊迎新的節(jié)慶話語也因這一電視文本的加入,變得更加熾熱、濃烈。(12月24日 《光明日報》)
多年來,各地衛(wèi)視開始流行舉辦跨年晚會,而晚會最重的特點就是熱鬧,尤其是在各路明星的參與下,現(xiàn)場氛圍可謂是空前熱烈。但熱鬧是有了,觀眾可能會仍覺得缺少一絲溫情和感動,喧囂和熱鬧有余,感悟和思考不足。
跨年晚會要與民同樂。縱觀近年來的跨年晚會,大都成了“明星開會”,這固然能夠獲得青少年觀眾的青睞,但勢必會流失一部分中老年觀眾,因為他們希望看到不一樣的晚會。依稀記得1999年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其總結了過去的生活,又道出了老百姓對明天生活的期待,這樣的節(jié)目既熱鬧又溫馨,更能引發(fā)觀眾共鳴。我們并不反感明星參與跨年晚會,而是希望多一些民生類的節(jié)目,反映群眾一年來的生活變化,多一些百姓味道。與民同樂的晚會更溫情。
跨年晚會要有文化風情。中國地域面積廣袤、人口和民族眾多,多樣的語言、習俗和生活方式,組成了一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畫卷。各地衛(wèi)視作為地方最重要的媒體平臺,更應該當仁不讓地扛起弘揚本地文化的大旗。除了如明星歌舞節(jié)目,諸如地方戲曲、地方曲藝等也要出現(xiàn)在晚會中。千篇一律的跨年缺乏誠意,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跨年晚會才有意義。
在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過年”就意味著熱鬧,但并不止于熱鬧。人們在熱鬧氛圍中傾訴一年來的悲與喜,總結一年來的得與失,期待明年的新生活、新開始,這才是過年的意義。因此,跨年晚會也不能止于熱鬧,要帶著誠意為觀眾奉獻民生和文化大餐,去抨擊假惡丑、弘揚真善美,讓觀眾在熱鬧中感受到社會溫情,接收到文化的洗禮,獲得一些啟發(fā)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