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2017學術(shù)年會近日在北京召開。此次年會發(fā)布了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的“十不準”,其中規(guī)定:不準學校領(lǐng)導和教師誘導學生在上級檢查或者記者參訪時說假話,或違背學生心愿的語言。(1月10日《浙江教育報》報道)
所謂“真教育”理念,就是用全心全意的真誠對待學生,不虛偽、不粉飾、不做作、不逃避,不追逐世俗、不沽名釣譽,外有坦蕩、內(nèi)有追求,讓學生獲得純粹的信念、純潔的人格和純真的道德追求,進而成為一個直立行走、獨立擔當?shù)母呱械娜恕⒋髮懙娜恕?/span>
捫心自問,這難道不是教育應有的常態(tài)嗎?可為什么還要進行專門研討、特意強調(diào)呢?這就是當下的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所在。雖然我們知道“真教育”理念蘊含著博大而厚重的價值內(nèi)涵,是學生重要的精神支柱,可好說卻不好做,一不小心,或因為過于追求純真會被人說“傻”,或因為潔身自好而被人認為是幼稚,還可能因此影響到學生的成績,影響到學校的整體聲譽,甚至降低升學率等,對于這種“真教育”理念的追求,不少學校和教育者表面上非常贊同,實際上卻不愿踐行,有懸空的傾向。
比如:有些學校為了撈取浮名,讓學生和家長在網(wǎng)絡(luò)上為自己投票或拉票,失去了教育品格的真;再比如:學校之間的相互攀比,無中生有、巧立名目,甚至不惜造假,編造出所謂的“狀元學生”;也有的個別學校,在教師的公開課、觀摩課和優(yōu)質(zhì)課上,動輒將學生當作“機器人道具”,重復訓練很多次,成了模式化、套路化的僵化重復,教學生造假,還美其名曰“提高課堂質(zhì)量”。在如此這般的“假大空”教育環(huán)境中,辦學行為有太多的功利氣息,學生們真善美的情懷又怎能得到激活和培養(yǎng)呢?
陶行知先生有兩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想讓“真教育”理念落地生根,教育者首先要成為真人和真善美的信仰者,努力踐行“真立德樹人”和“立德樹真人”的理念,在各種功利誘惑面前不為所動、坦坦蕩蕩,站得直、行得正,一身正氣、傲然挺立。即便為了滿足升學率和分數(shù)的需要,教育者也不能以犧牲學生的道德、人格、情感和心理教育與培養(yǎng)為代價,使學生失去純真的品格、率真的人格。從競爭激烈的縫隙中去放眼未來,以真為本、以真養(yǎng)德,才能錘煉出身心純正、品格純真的優(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