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后,有幾個年輕人入住了陽光家園——杭州市最大的共建民營養老機構。他們有本職工作,下了班回到園內就切換角色,成了志愿者。而每個月完成至少20個小時的志愿者服務,就可以抵扣相應房租。這是由濱江團區委和區民政局共同主辦的“陪伴是最長情告白”志愿服務中的一項新模式。(1月16日《新民晚報》)
年輕人在養老院陪伴老人,提供志愿者服務,同時獲得相應的房租減免,低價入住養老院,筆者將其簡稱為“伴老減租”。我國已經進入老年化社會,養老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才能讓老年人老有所養,并且養得舒心愜意,是全社會都在共同探索的課題。杭州“伴老減租”模式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思路,它打破了傳統的老人抱團的養老模式,讓養老更加社區化,更加富有活力。
在高房價的城市,“伴老減租”不僅能減輕年輕人的經濟負擔,降低租房成本,實現安居樂業,還可以激發青年一代的志愿服務精神。伴老服務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教學類服務、陪伴類服務,文娛類服務,不僅要求年輕人具備多項技能,更要求其有足夠的耐心和熱情。在養老護理人員缺乏的當下,“伴老減租”可以培養年輕一代的愛心及公益精神。
而對于老年人來說,在靜謐的養老院能夠看到青春的面龐、活潑的身影本身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而年輕人親切的話語和手把手教學,還可以讓老年人接觸新事物、掌握新技能,激發生命活力。對于養老院來說,這種模式不僅減少了空置率,還能充分發揮年輕人的特長提供優質服務,營造老少同住、其樂融融的養老氛圍。將公益、商業與養老相結合,實乃一舉多得。
但新生事物難免會存在諸多問題,這需要我們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多加包容和扶持。據報道,試點階段的首批志愿者,并未對外公開招募,而是通過企業介紹,這樣雖然便于把關,但多多少少限制了參與的途徑和熱情,也說明該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完善。例如,如何提升年輕志愿者的專業水平,更好地為老年人提供更貼心更周到的服務?如何提高準入門檻,增加審核環節,分清不同民事主體間的權責利關系?如何簽訂法律合同,厘清并保護各方的合法權益等,都是不可逃避的現實問題。
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愛老助老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社會工程,“伴老減租”需創新也需規范。希望這一老少相伴的新模式能夠探索完善、揚長避短,讓“伴老減租”等新型助老方式在各地不斷復制、提升并“開花結果”,讓愛老敬老、老有所養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