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娟為國際社工日志愿者培訓
做社工既為感恩也想發揮所學
劉安娟出生在寧德市壽寧縣的一個偏僻山村,整個村只有幾十戶人家,在村里讀完小學三年級后,10歲的她就要到隔壁村去上學。老師家里的倉庫,便成了她的房間。
對兒時的經歷,劉安娟充滿了感激,那時候,她性格內向,自卑,不愛說話,時常躲在屋里流淚,是老師、同學等的照顧,讓她重新感受到家的溫暖。“幾乎去每位同學家吃過飯,自己太幸運了。”劉安娟回憶。
上大學時,劉安娟選了冷門的社工專業,因此發現了“新大陸”,原來還有這么一份為特殊人群服務的工作。不過,大學畢業后,因沒有找到社工對口的崗位,她只能先從事一份外貿工作。
“我已經是公司的優秀員工了,月薪3000多元。”2008年3月,劉安娟在報紙上看到福州首次招募青少年社工,激動萬分,沒多想就遞交了辭職報告。她想發揮所學知識幫助他人,即便工資降到了1000多元。
曾被家長拒絕 還被誤為“推銷員”
“鯤鵬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是我省首家青少年事務社工機構。一開始,這些青年社工并不被待見。“這群涉世未深的小年輕,怎么就能處理復雜的家庭問題?”家長劉女士說,曾一度以為劉安娟及其同伴是推銷員,一見到就煩,趕都趕不走。
“當時,沒人懂這個,也沒人主動尋求幫助。”劉安娟回憶,中心成立之初,她們只能挨家挨戶上門找對象,放學時從校門口“跟蹤”,在小區蹲點,經常被人當作推銷員,甚至是“變態”。即便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拿到了3萬多個學生的名單,但她們也只能通過走街串巷尋找幫扶對象。半年下來,這群白凈的年輕女孩個個曬成“小黑人”。
即便如此,她們依舊堅持在一線,耐心對待每一位幫扶對象。面對“問題少年”時,劉安娟團隊在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真心相待。慢慢地,中心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如今,有困難的家庭紛紛上門來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