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公共場所、交通工具以及不同風險人群的健康防護進行科普宣傳。“我們針對不同場所、不同行業以及不同人群,分類制定了防護規范和指南。”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王斌介紹,對于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公共交通工具,一方面要加強消毒,增加對候車室、衛生間,包括其他公用設施的消毒頻次。另外要加強通風。適當增加交通工具空調的換風功率,增加換氣的次數。此外,大家乘坐火車、飛機、長途客車,要盡可能分散而坐。(2月3日《人民日報》)
疫情極具傳染性,要有效地鞏固戰疫成果,將疫情進一步殲滅,分類防護、防控必不可少。尤其在當前防控緊張的情況下,分類防控更加能提升抗擊疫情的精準度,避免二次感染的概率,更利于鞏固戰“疫”成果。
不難看到,我們的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的最前沿,對于他們的防控更要精細化精準化,無論是隔離物質,還是使用的消毒器械,包括醫護人員的生活設施,都不能馬虎,他們是戰“疫”的急先鋒,只有對于他們精準化的防護,才能讓戰“疫”更有戰斗力。
在疫情并不嚴重的地區防護工作,雖然也要防控工作也要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但是防控完全可以有的放矢。這些除了加大群眾的科學防范技能之外,讓大家明白公共場所如何做到分類防控,比如要重點對電梯按鈕、門把手、手動水龍頭、公用電話等接觸頻繁的地方進行消毒,在不確定消毒的情況下,自己更要注意防護,通過紙巾手套等加大精準防護的力量;單位企業更要對地面、臺面,可適當增加清潔和消毒頻,只有在各方面做到精準施策,有效分類防控,才能讓防控既不做無用功,又讓防控精準落實到位。
人勤春來早。當下,到了當下農民工返程的高峰時節,正如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王斌所言,對于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公共交通工具尤其要分類防控,除了大家帶好口罩外,在公共場合更要配上消毒液,更要學會勤洗手,這樣才能避免在公共場合受到感染。尤其是對于人接觸較多的職業,比如公交司乘人員、收銀員、安保人員、媒體記者等,只有從服裝、口罩、座椅消毒等常態化進行,才能有效地開展自我防護,確保不被疫情傳染。
提升抗擊疫情的精準度需分類防護。無論是對隔離病區、醫學觀察場所的工作人員,還是對污染環境進行清潔消毒的人員,必須配上醫用防護用品,抑或是在家的人員,只有精準化的分類防護,才能切實做好疫情的防護工作,以保障生命健康安全,不給社會添亂,讓疫情的防控更加高效有序。(晉安區文明辦 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