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是愛你的距離。”“疫情不散,我們不約。”“屏牢了,I see you(再見);屏不牢,ICU(重癥監護室)。”近日,上海醫學專家對公眾說的一些“金句”廣為流傳。“金句”的背后,是上海疫情防控科普宣傳工作的持續推進。各個相關部門、眾多專家積極行動起來,投身科普宣傳事業,不斷充實科普宣傳內容、加強科普知識傳播、創新科普宣傳方式,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貢獻力量。(3月8日《解放日報》)
對疫情防控知識的科普宣傳,應當形成基本的共識,即用盡可能多的途徑和載體、盡可能生動形象的方式和方法,告訴公眾如何阻斷病毒傳播、如何避免交叉感染,如何科學就醫用藥、如何優化生活環境等,從而提高科普宣傳的效果。換言之,防疫科普宣傳也需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方式。這方面,上海疫情防控科普宣傳的做法值得借鑒。
一則,要讓權威專家參與科普宣傳。這次抗疫中有一句話比較流行:科學的事,要科學地做。機關干部、社區工作者、志愿者開展科普宣傳,有“接地氣”的一面,但與醫學專家相比,還缺乏權威性、說服力,內容也反反復復就那些。如果讓權威專家參與進來,將枯燥深奧的科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公眾進行解讀,效果就會不一樣。在這次戰“疫”中,上海醫療專家組組長張文宏“金句”頻出,像“悶死病毒”“隔離在家也是戰斗”等這樣的科普,不僅圈粉無數,而且讓大家聽得懂、聽得進、記得牢、會照做。
二則,要持續更新科普宣傳內容。科普與科技發展緊密相關,防疫知識應當體現最新科研成果。因此,科普宣傳必須不斷充實內容,增強疫情防控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對此,上海專門組建科普專家團隊,根據最新科研成果,與新聞媒體精準對接,及時向各宣傳平臺提供科普知識。如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制作了呼吸道傳染病科普宣傳工具包,并持續更新;有關單位制作防疫系列科普動畫,在新媒體平臺和地鐵公交、樓宇視頻等終端播放;電視頻道為青少年專門開辦抗疫防疫節目、出版社及時出版有關防疫科普讀物等。
此外,要緊貼社情民意創新形式。比如,電視媒體開辟“你來問,專家解答”“防疫小常識”欄目,通過專家連線問答等方式,及時回應群眾居家、工作、心理等問題;新聞媒體通過采訪知名專家,就老藥新用、新藥研發等問題,進行深度科普報道;組建心理咨詢服務團隊,通過心理援助熱線、健康云平臺等,為公眾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知識就是力量,掌握科學知識,就不會恐慌、不會盲動。在疫情防控期間,需要加強科普知識傳播、創新科普宣傳方式,疫情過后也應讓科普宣傳與時俱進。(泉州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