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文明創建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
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首先要堅持思想帶頭,過好“認知關”。轉變思想觀念是根本,精神文明建設是抓手。行為習慣的改變非一日之功,潤物無聲的價值觀念塑造更能追根溯源、提綱挈領。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引領,加強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宣傳力度,強化鄉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同時,要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因地制宜挖掘鄉村道德教育資源和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弘揚家風家訓、新風正氣,推進誠信建設、公德意識建設、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建設走深走實,多措并舉地為鄉風文明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其次要堅持制度改進,過好“創新關”。加強黨對農村移風易俗工作的領導是關鍵,創新工作方法是焦點。創新制度建設,需要適應鄉村文明發展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建立科學合理、具體可行的制度。為了推進文明創建擴面提質,廣州市運用道德評議會制度、紅白理事會制度、積分制等制度讓思想道德建設走進群眾;福州市倉山區不斷夯實制度“基石”,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在以區委書記為組長的區委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一約一會一隊”制度,進一步構建文明建設新模式。這些常態長效的工作方法具有切實可行的參考價值,打出了鄉風文明創新建設“組合拳”,確保了鄉風文明建設項目長期穩定發揮功用。
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還要堅持共建共享,過好“群眾關”。陳規陋習的破除,不能只有政府角色的參與,更要有人民群眾角色的歸位。農民群眾是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要增強農民群眾的責任意識、主人翁意識、規則意識和集體意識。見賢思齊焉,用好群眾榜樣更有說服力。讓黨員村民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讓群眾中的文明村民以現身說法的方式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幫助矯正不良風俗習慣,有助于引導廣大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治標治本、事半功倍。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將其作為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久久為功,善作善成。如今,在多元共建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陳規陋習得到改造,越來越多的群眾正能量正在凝聚。讓移風易俗潤養群眾心靈,文明鄉風促進鄉村振興!(涵江區委文明辦 陳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