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式微的現實因由
文化是鄉村的根,根深才能葉茂。改革開放40年來,盡管我國農村面貌發生滄海桑田般的變化,但鄉村文化由于受多種外在因素強烈沖擊,其根基越來越羸弱、種類越來越稀少、底蘊越來越淺薄,其作為鄉民精神家園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一是新型城鎮化的沖擊。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已經或正在經歷鄉村城市化過程。伴隨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農村村莊數量逐年減少,承負鄉愁的載體正在流失。城鎮化使眾多歷史悠久的古村落淡出人們視野,即便一些村莊猶存尚在,也早已千瘡百孔、今不如昨。
二是外來文化的侵蝕。當今時代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共榮的時代,不同文化之間既有交流和交匯,也有排斥和抵牾。作為長期滋養中國農民的鄉村文化,在與城市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相互碰撞沖突中,逐漸被邊緣化乃至荒漠化。比如一些農村地區的官員為了發展旅游休閑產業,將鄉村文化置于經濟建設的從屬地位,大肆開發民居建筑群落、寺院祠堂、廊橋樓閣、書院官廳,致使許多優質鄉村文化資源被破壞被拋棄,或者在鄉村建筑風格上熱衷于復制城市模式,致使千村一面,毫無特色與個性。這些行為打破了鄉村社會固有的生產方式,破壞了鄉村代代因襲的社會秩序,終結了鄉村特有的精神生態,導致鄉村傳統文化逐漸褪色和不斷消亡。
三是文化傳承的內在斷裂。傳承性是包括鄉村文化在內的所有文化的基本屬性,近年來,伴隨我國社會結構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眾多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謀生,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日趨增多,很多村落出現了“空心化”現象,鄉村文化傳承的社會基礎開始動搖。
振興鄉村文化的發展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題,究其根本是一場復興鄉村傳統文化、再造新時代鄉村文化的文化運動,無論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還是解決“三農”問題,都必須加快重建鄉村文化。
一是堅定鄉村文化自信。鄉村文化興盛既是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相互疊加、互相更替的重要歷史階段,在這一歷史階段復興鄉村文化、發揮鄉村文化對鄉村振興的人文功效,既是我國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尺。所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堅定鄉村文化自信,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鄉村文化價值,大力釋放鄉村文化的時代功能,努力提振全社會對鄉村文化的信心和信念。
二是在傳承基礎上進行創新。鄉村文化是一個開放系統和開敞空間,只有堅持地域特色、民族風格與外來文化同構并置,才能將鄉村文化的物質形態與精神氣質有機融合起來。那些似景如畫的自然風貌、穿村而過的潺潺溪流、夕陽西下的裊裊炊煙、肅穆幽靜的祠堂廟宇、風骨猶存的廊橋書院,大都刻滿了鄉村文化的印記,承載著遠方游子的牽掛,對這些新時代的鄉村文化,無論是以物質形態呈現的亭臺樓閣、路橋圍屋、民宅民居,還是以非物質形態呈現的歌舞說唱、鄉規民約、家風家訓、民風民俗、傳統工藝、戲曲廟會等,農村各級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都應充分汲取文化精華與養分,有機地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中。同時,要根據新時代農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對鄉村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對鄉村文化各種形態樣式進行大力傳承和積極創新,使鄉村文化在涵養鄉風文明、培育新型村民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
三是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在鄉村文化建設中,要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積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宗教觀,使村民逐漸接受新思想新觀念。要通過開展鄉村素質教育,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村民科學素養,促進他們確立現代生活理念和科學生活方式。要制訂鄉俗民規,破除封建陋習,弘揚傳統美德,選樹鄉紳鄉賢,深入挖掘鄉村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風尚。(作者系哈爾濱市人大農林委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