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8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項裕興 方煒杭 通訊員 劉才恒) “今年,縣里出臺建檔立卡貧困幼兒‘補差’政策,218名幼兒實現(xiàn)零學費入園。”7日,寧化縣教育局局長吳革偉說,補齊學前教育這一環(huán)后,全縣教育精準扶貧實現(xiàn)了學前教育、義務(wù)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全覆蓋,不讓一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孩子因貧輟學、因貧失學。
2016年,寧化縣創(chuàng)新“三全三扶一檔”教育精準扶貧(即全員參與、全面覆蓋和全程管理;扶志工程、扶智工程和扶助工程;為每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建立專門檔案),突出“學前教育”“大學教育”兩頭抓精準幫扶。
一方面,出臺建檔立卡貧困大學生精準助學政策。從2016年起至2020年,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在校就讀的省內(nèi)、省外高校大專生和本科生,分別給予每學年4000元、5000元和8000元、10000元的資金幫扶。2016年以來,共為437人次建檔立卡大學生發(fā)放資助金328.8萬元。另一方面,從2018年起至2020年,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入園適齡幼兒保教費實行“補差”,由縣財政對享受國家助學金但未能達到所在幼兒園所需保教費的貧困家庭,按每年實際產(chǎn)生保教費進行差額補助。
既有兩頭抓的精度,又有“三全三扶一檔”模式所體現(xiàn)的政策關(guān)懷。
今年暑假,在北大就讀的曹同學回寧化邊照顧家人邊在工地做事。他的父母分別因災(zāi)因病致殘,奶奶80余歲,生活艱辛。作為一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孩子,曹同學讀中學、大學都享受了政府相關(guān)資助政策。
“‘三全三扶一檔’教育扶貧模式是綜合性系統(tǒng)性探索,重在實效,讓政策雨露和人文陽光溫暖每位貧困學子。”寧化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鄭麗萍說,“三全”解決誰來做、做什么的問題,“三扶”解決怎么做的問題,“一檔”著眼長效、體現(xiàn)負責任的態(tài)度。
比如,“一檔”做到檔隨人走,實現(xiàn)動態(tài)跟蹤、信息共享。“通過檔案能全面了解學生成長脈絡(luò),有利于每個階段采取不同措施,因材施教,最大程度達成育人目標。”吳革偉說。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寧化縣委書記余建地說,教育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寧化將從創(chuàng)新教育扶貧機制、完善教育扶貧體系、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入手,出實招、下實功,全力保障貧困家庭的孩子“有書讀、讀好書”“有學上、上好學”。
2016年至今,寧化共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發(fā)放縣級助學金681.75萬元,惠及貧困學生3543人次,幫助437名貧困學生順利進入高校學習。
記者手記>>>
為這樣的教育扶貧點贊
福建日報記者 項裕興
精準扶貧,關(guān)鍵在于如何斬斷窮根、脫貧而不返貧。
寧化是革命老區(qū)蘇區(qū),是23個省級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之一,精準扶貧任務(wù)重、壓力大。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在扶貧開發(fā)中具有基礎(chǔ)性、先決性和關(guān)鍵性作用。因此,要打好扶貧攻堅戰(zhàn),教育扶貧是治本之策,它著眼于孩子的未來,推動其更好的自我發(fā)展并形成造血功能,從而帶動家庭脫貧,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然而,教育扶貧周期長,出效果的時間也長。難能可貴的是,幾年來,寧化抓住根本、著眼長遠,持續(xù)深化“348”精準扶貧(即三步工作法,四因四缺分類法,八種幫扶模式)工作機制,下大力氣探索出“三全三扶一檔”教育扶貧模式,體現(xiàn)了當?shù)攸h委政府的長遠眼光和為民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