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斌,男,漢族,出生于1959年11月11日,家住永安市大溪社區香樟大道邊的“安置房”。只上過小學二年級,輟學后跟著哥哥打魚謀生,因多次在燕江急流中勇救落水人,獲評2017年度永安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2018年度福建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
2017年6月7日,曾德斌去江邊收事先投放的“蝦籠”。走到設“蝦籠”的附近河岸,曾德斌遠遠看見一位60歲左右的老太太撐著傘站在蘆葦叢中,等他走到臺階下時,老太沒了人影,只聽見嘩嘩的水聲。曾德斌以為是有人動他的“蝦籠”,沒一會,江面上漂流下來1個人,仔細一看,沒錯,就是剛才那位撐傘的老太太。老人從灘水淺處漂到江心水深處了,時而沉下去時而浮上來,情形十分危險,曾德斌立即跑去找來竹排,劃到江心,但那人已沉入江底不見蹤影。當時正值泄洪,江水渾濁,根本看不到落水者在哪里,他焦急搜尋,抓住溺水者剛好浮出水面時機,曾德斌迅速靠近一把拉住,慢慢拖到竹排上,老太太得救了。曾德斌把她拉到石板上,讓她休息后回家。自己就去收“蝦籠”了。
等到曾德斌返回時,見老太太還呆坐在石板上,就問她怎么不回家?她說不想回。曾德斌聽出老婦像莆田口音,就叫來莆田鄰居與老人溝通。得知老人是莆田仙游人,老鄉出面老人依然不動。見老人情緒不穩定,又無法說服她回家,曾德斌選擇報警。
救人后的第三天,獲救老人與家屬買了牛奶、豬腳、蘋果等禮品登門感謝曾德斌。也因此,曾德斌救人的事情才被人知。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救人了。
第一次救人,因為是參加劃龍舟比賽。那是1986年的夏天,那時的燕江水深流急上下暢通,還沒有修建西門電站大壩。曾德斌作為永安市個體協會龍舟隊的隊員之一,與市工商局龍舟隊進行劃龍舟比賽。舟行江面,鑼鼓喧天,個體協龍舟領先,工商局龍舟落后,就放棄不劃了。但沒想到龍舟落槳處江水太急,一下子龍舟傾翻,多人落水下沉,情況萬分危機。
突如其來的險境讓人們一時回不過神來。曾德斌長年漂泊江上,盡管揮槳劃龍舟已經精疲力竭,還是條件反射出手救人。他把槳伸給一位落水者,拉他游到岸邊,使其安全獲救。見另一人喊救命,曾德斌認得那人是工商局的司機,很高大,曾德斌單薄瘦小,擔心救不了他,就和鼓手一起去救。兩人游過去,各架住“司機”一條胳膊,把他救上岸。事后得知,盡管努力救援,還是有一位落水者不幸溺亡。
第二次救人,是在1989年夏天。永安人習慣于在原鐵工廠附件的燕江河段游泳,此處水流平穩,但水深超過3米,而且江面寬闊。曾德斌在江面捕魚時,看見一群人圍著一處水面喊救命。曾德斌以為孩子們玩耍“惡作劇”,就沒理會繼續往前劃。那里江水清澈見底,劃過大家叫喊的水面時,水底真的有一個少年在“冒泡”。也就是說,真有人遇險而且快不行了。舟行如箭,此時已經劃出去十余米的曾德斌立即調頭回來救人,少年得救了。當時落水少年身邊的7、8個人只喊而未搭救,說沒有工具,擔心救不了被“纏住”自己溺斃。曾德斌若不出手,少年必定死命。見拖上岸的獲救少年驚魄未定臉色慘白全身發抖,曾德斌鄭重叮囑他“不會游泳不敢下水,這里水很深。”就離開繼續捕魚去了,并未問少年姓名。
第三次救人,大約是1990年秋季的一個傍晚。捕魚者曾德斌出江謀生,路過滔滔沙溪與文川溪交匯“直角”拐彎處的時候,由于長年捕魚練就的敏銳眼力,曾德斌“發現”水上漂來一盒福建煙,接著又漂來塑料袋裝著的3個饅頭,甚至看見袋內的水蒸汽,說明饅頭是熱的。因為傍晚天色漸暗,加上拐彎處看不見江的另一邊,等拐彎后,曾德斌才發現急流中一塊尖石頭上“吊”著一個60余歲的老頭,距離河岸10余米。石塊尖,老人趴得搖搖欲墜,隨時都有被水流沖走的可能。
曾德斌劃竹排近看,老人手上都是血,指甲都沒了,估計是拼命往石頭上爬造成的,鮮血染紅了石頭。現場除了兩岸綠樹和一江湍急的流水,老人臉已變成暗紫色,叫他不應聲,不知是否活著,曾德斌形容“不知是人是鬼”,心里有點怕,感覺頭皮發麻,身上陡起雞皮疙瘩,兩腿不由自主發抖,糾結救還是不救,怎么救。糾結間,竹排已沖出十幾米遠,天色已暗,回頭看著急流中孤零零的老人,曾德斌毅然決定伸出援手,否則這位老者會沒命的。他撐近拉老人,老者竟然還活著,只是力氣已耗盡。曾德斌把老人拉上竹排趴著,把他送到下游岸邊的沙灘上,問他是哪里人,怎么了,老人一句話都沒說。曾德斌只好把老人帶到路口,交待老人自己慢慢走回去,自己繼續去捕魚了。
曾德斌2004年冬季還救過兩個江邊戲水落水的小孩,還救過一位女士,老實的曾德斌已經是記不清楚啦。看似簡單的救人過程,曾德斌其實經過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因為出身“捕魚世家”,老人總會講一些迷信色彩的“習俗”。但曾德斌沒有,始終覺得看見就要救,這是積德行善的表現。
回想多次救人經歷,他自己真出過兩次危險,莫名其妙翻船,心里有些后怕。但每次見到落水者,出于善良本能,他又總是條件反射“伸手拉一把”,及時救助險境中的落水人脫險。他說他有游泳本領和竹排竹蒿等輔助工具,救人都會成功。
救人,尤其是在水深流急的江中救人,不但需要勇氣,更得有“一身硬”功夫。曾德斌有水上硬功夫……他從小在江邊長大,無師自通6歲就在“玩水”中學會了游泳,并成為各種“泳姿”的高手。盡管“姿式”不標準不正規,純粹“鄉土”招式,但能在水上長年漂。老曾自豪地對筆者說,有一次他從化纖廠順流而下游到永安城,水路差不多有6到7公里呢。過硬的“水上功夫”, 謀得一份溫飽生活的同時,賦予曾德斌勇于救人的自信;而善良本性,又促使他見險就伸手。
時間模糊了溺者的樣子,只留下綿綿回憶。救人不留名,至今,曾德斌不知道救出的少年、老人姓名,家住哪里;獲救者的少年、老人也不知道救命恩人就是我們身邊的活雷鋒“曾德斌”,一位樸素敦厚的“漁民”。
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在生命危機時刻,有幸“遇到”曾德斌,這不是純粹的“巧合”,而曾德斌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腔熱血,小小舉動,釋放的是滿滿的社會“正能量”,傳頌的是文明城市道德的“高度”和“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