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春佳節來臨之際,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組織開展慰問幫扶全國道德模范活動,為道德模范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懷以及社會各界的溫暖,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1月13日《人民日報》)
春節期間,從中央到地方,相關部門走訪、慰問道德模范,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傳統”;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志愿者替道德模范排憂解難、給予特別的關懷和幫助,也漸成常見的風景。這些不僅讓道德模范們感受到溫暖,增進了獲得感、成就感和榮譽感,也向社會傳遞出好人有好報的價值導向,既保護了好人做好事的熱情和積極性,又引領更多人向好人看齊、加入好人行列,進而激起更加磅礴的美德力量。
德者受尊,傳遞正向價值。道德規范是構建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石,崇尚美德是推動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各行各業、各個領域涌現出的道德模范,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分子,他們用各自的行動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引領新時代社會道德風尚。旗幟鮮明、大張旗鼓地表彰、褒獎、禮遇、關懷美德典型,營造全社會尊重道德模范的濃郁氛圍,傳遞美德先進受尊重的價值取向,就是倡導、引領全社會向榜樣學習、向標桿看齊,讓崇德向善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德者被愛,促進雙向互動。愛和善是道德模范最為鮮亮的精神底色。知恩圖報、善有善報是中華民族樸素的道德觀,也是鼓舞人們向上向善的重要驅動力量。不讓好心人寒心、不讓有德者無助,給道德模范群體精神上的獎掖、生活上的關心和各個方面的關愛,既是踐行傳統美德、釋放互助善意的具體體現,也是對他們的道德回饋與反哺。社會美德發揚光大、文明水準不斷提升,正是在這種美德互動與循環中實現,也正是在這種美德的同頻共振中不斷培厚道德土壤,讓“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漸成社會常態,讓我們的身邊充滿溫暖的陽光,也讓我們在互幫互助、互敬互愛中汲取更強前行力量。
德者有得,推動相向而行。“善者不虧,行之則久”。道德模范樂善好施不圖回報,舍己為人無怨無悔,為了他人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甘于奉獻自我、犧牲自我。不因為道德模范的無我境界,忽視他們的訴求、漠視他們的利益,是社會應有的道德風度和美德境界。在獎勵善行、扶持創業、關愛生活等各個層面,善待有德者、厚待守德者、獎掖德優者,讓德者有所得、善者有好報,既是對美德的宣傳與弘揚,更有利于引導、激發人們在美德之路上相向而行,爭做崇高道德的踐行者、文明風尚的維護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形成更為強大的美德合力,為奮進新時代、共筑中國夢提供道德力量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