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鄭天泗、莊亞新夫婦。
推陳出新拓空間
學成之后,鄭天泗夫婦開辦了銀敲錫雕工作坊,一開始按照業內的老路走,即接一些臺灣錫雕的代工訂單。“錫在閩南語中與‘賜’同音,錫器諧音‘喜氣’,在臺灣仍然十分受歡迎。”鄭天泗說,每年都有老一輩的臺灣人來購買錫燈、錫壺給女兒做嫁妝,寓意“添丁”“惜福”。此外,臺灣宗教界也常常定制祭祀禮器。
按照這個節奏發展,工作坊維持正常運轉不成問題。但鄭天泗和莊亞新夫婦有很強的危機感。事實上,臺灣也有傳承至今的錫雕手藝人,客戶之所以“舍近求遠”,主要是因為當地人工成本高,價格相對昂貴。“以一對錫燈為例,臺灣要上萬元人民幣,而在福建只需人民幣4000元左右。”莊亞新說,但這幾年大陸人工成本也在增加。另外,隨著市場飽和,業內“價格戰”的端倪已顯。
轉型,這是夫婦倆的一致看法。然而,轉型談何容易。“明清時期,大批福建人赴臺,帶去了包括錫雕在內的先進民間手工技藝。但無論大陸還是臺灣,錫雕工藝鮮有制作技術的記載和參考資料。”鄭天泗說,錫畢竟屬于貴金屬,造價昂貴,此外“自己沒什么名氣”,起初屢屢碰壁。
“我們還嘗試設計了車吊墜、胸針,雖然產品精致度高,但外觀不花哨,市場并不認可。”莊亞新說,最困難的時候,工作坊兩年時間內沒賣出去一件產品,鄭天泗甚至靠送煤氣來補貼家用。即便如此,鄭天泗和莊亞新仍未放棄,夫婦倆說:“打零工選擇送煤氣,也是考慮時間相對自由,能夠在工作之余潛心研究錫雕技藝。”
功夫不負有心人,鄭天泗查閱資料時發現:臺灣鹿港的錫雕大家陳萬能祖籍同安,并捐贈了一件名為《居家和樂》的錫雕作品給泉州閩臺緣博物館。“原來錫雕可以把錫器上升到工藝品乃至藝術品的高度,這突破了錫器使用空間窄的瓶頸。”夫婦倆反復研究陳萬能的這件作品,揣摩其中的技藝,開始在原有的傳統技藝基礎上結合現代設計理念,把領域由宗教禮器、生活用品拓展到各式文創作品。
在一次佛事展上,銀敲錫雕工作坊的一款按金小蝸牛香插意外成了“爆款”。“以前不論是臺灣的同行還是客戶,都認為臺灣錫雕強在創意,大陸的優勢是人工成本低。這款以蝸牛、葡萄葉為素材的產品,讓他們驚訝于我們的創造力,連稱‘禪意十足’。”鄭天泗說,憑借這些擁有獨特風格的錫制文創品打開銷路,他們也在轉型路上漸漸站穩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