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協作,支援閩寧中學。克服困難,用實干默默踐行著教育扶貧的初心。
葉明光,男,1986年1月生,平和縣育才中學數學教師。2019年秋,第一次走進大西北,來到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中學支教。第一次經歷了色彩瑰麗的四季時序,第一次遇見一批善良淳樸的移民孩子,第一次收獲了不一樣的三尺講臺。
情系閩寧,燃燒光和熱
一個閩南漢初來北方,從水土不服到入鄉隨俗,葉明光在閩寧鎮人的熱情中順利度過適應期。在學校,校領導和教研組的親切關懷,葉明光很快就了解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厘清了講課方法,讓他的教學特長很快就得到順暢發揮。孩子們的課堂反應很快就與葉明光的思路融為一體,這讓葉明光心中總算放下了一塊大石。被同事們的汩汩熱情團團圍住,葉明光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給了這片熱土。
因材施教,收獲沉甸甸的幸福
走在校園里,學生們看到這位陌生面孔的老師,又操著一口閩南口音,就知道這是今年新來的支教老師,學生們都會遠遠地迎上去敬禮問好。最初,這接踵而至的問候讓葉明光有些意外。知識,在這片曾經被稱為干沙灘的移民區,被賦予了崇高地位。福建來的支教老師,被這里的孩子們看作是知識的火種。葉明光表示,“這里的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比我教過的任何一屆學生都更熱烈。”站在講臺上,葉明光一臉的滿足感。由于學生們基礎功底參差不齊,所以葉明光為學生們分層次開展教學、分層次布置作業。嘗試把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融入更多趣味性,努力調動不同基礎的學生帶著興趣學習數學。“我做了很多教具。孩子們看到有趣的教具注意力就特別集中。知識點一延伸到課外,孩子們就特別興奮。和農田、生活相關的情景,都能引起他們的興趣。”葉明光一直試圖引導學生們避開純粹的數學計算,用生活中的常識引導答案。融入生活常識的數學,特別能激發孩子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課后,葉明光主動安排為基礎薄弱的孩子們補課,他給一位學生講解數學題,不一會兒功夫就能圍上來好幾個學生。大家都喜歡這位帶著生活學數學的支教老師。葉明光也在與學生們的朝夕相處中,收獲了沉甸甸的獲得感。
俯身黃土地,孜孜不倦育人育心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后,讓放假在家的葉明光坐不住了。學校延遲開學,學生們落下的功課咋辦?好不容易培養的學習習慣一下全丟了咋辦?
在學校的統一組織下,空中課堂讓葉明光的顧慮全消。通過微信和電話,葉明光一個一個地叮囑安頓,不讓一個孩子在空中課堂中掉隊。課后,葉明光專門為學生們開展線上答疑、布置練習題。學校一開課,葉明光第一時間回到學校,從頭到尾給孩子們查漏補缺,上網課不方便的孩子們還享受到了葉老師的“專課輔導”。“不讓一個孩子在求學的路上掉隊,只有知識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葉明光望著一雙雙求知的雙眼,孜孜不倦地燃燒著自己的光和熱。
教學之余,葉明光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教學經驗分享給老師們。在老師們身上,葉明光也學到了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教學精神。葉明光深知,正是這樣的精神,才讓閩寧鎮從無到有、從干沙灘變成金沙灘。也正是這樣的精神締結了閩寧協作,讓一批又一批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在這里留下了深情、留下了一生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