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如一日照顧家中老小,花甲之年一人撐起一個家。
張維妹,女,1957年9月出生,壽山鄉(xiāng)白凌村村民,是一名普通的勞動婦女。丈夫去世后,十年如一日照顧著全家老小的衣食起居,無怨無悔,將自己的愛心一點一滴地傾注到年齡近百的婆婆和患有智力障礙的兒子身上,她用赤誠孝心對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用赤誠孝心侍奉長輩
多年前,張維妹的丈夫因病去世,生活的重?fù)?dān)一下子就壓到了她的身上。婆婆體弱多病,常年臥床,小兒子患有智力障礙,沒有勞動能力,需要有人陪伴照顧。
在張維妹的心里:父母一輩子經(jīng)歷的苦難太多了,孝敬老人,贍養(yǎng)父母是一個人做人的標(biāo)準(zhǔn),人人都要有一顆孝敬父母的心,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在行動上。盡管她為了生活,每天都很辛苦,但她對老人的關(guān)心照料從不掉以輕心,除了做好適合老人的可口飯菜和滋補(bǔ)食品外,還經(jīng)常為婆婆梳洗,在張維妹婆婆的屋子里,老人的生活必需品一應(yīng)俱全,伸手就能取到,老人的衣服、被褥洗得干干凈凈,鄰里看見了無不夸贊,連老人也覺得自己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這么多年來,獨自一人照顧婆婆。每天有空時,還會陪在老人身邊,和老人拉家常、談瑣事。“看她也挺不容易的,她丈夫因為癌癥去世了,小兒子智力障礙,時刻都需要人照顧,大兒子在村里做點零工,還有一個九十多歲的婆婆要照顧。”隔壁家的鄰居說:“但是她把生活過的和和美美的,對她婆婆很孝順,兩個孩子也教育得很懂事”。
用母愛澆灌孩子成長
張維妹有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患有智力障礙,沒有勞動能力。平日為了照顧婆婆跟兒子,她幾乎包攬了家里的所有活。每天天還沒亮就起床,張維妹就早早起床把飯菜做好,然后去地里干活。
由于智力方面存在缺陷,張維妹的小兒子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玩耍,常常也聽不懂大人的話,惹得張維妹傷心難過。但張維妹從來不怪孩子,因為在她看來,兒子生病已經(jīng)異常痛苦,她應(yīng)該比別的父母用更多的愛去關(guān)愛、包容這個一天天長大的孩子,讓她在愛的陪伴下快樂成長。張維妹堅持把小兒子當(dāng)成正常孩子一樣教導(dǎo),很多東西他不懂,張維妹總是一遍一遍的耐心教導(dǎo)。記住了后,也會經(jīng)常幫忙媽媽一起做。
雖說“油鹽柴米貴”,但生活還需過。張維妹一直認(rèn)為只要自己身體好,就能多照顧兒子一些時日,加上村里鄉(xiāng)親的幫助,就是生活艱難點,可總會好的。街坊鄰里也表示,雖然小兒子智力有問題,但是他媽媽把他教得很好,身上干干凈凈,有時候還能主動打招呼,幫老奶奶提重物等等,大家都很喜歡他。
以友善之心奉獻(xiàn)親鄰
生活固然艱苦。但張維妹除了對自己的婆婆、孩子、兄弟姐妹照顧得無微不至,還擠出時間獻(xiàn)給街坊鄰里。
由于青年勞動力大多到外地務(wù)工,小孩也都去縣里上學(xué)了,村里的孤寡老人比較多,她常說“遠(yuǎn)親不如近鄰”,就把鄰里視為自己的親人。鄰居的大事小情她能幫的就主動上前幫忙,從不吝嗇自己的體力。她還經(jīng)常去孤寡老人的家里看望,幫助年邁的老人梳頭、剪指甲等,奉獻(xiàn)自己的愛心,贏得了大家的贊許。
張維妹只是一名普通的婦女,但她深知成為一家人是緣分,能夠和睦相處更是不容易,這個過程必須依靠共同努力。她孝敬老人,養(yǎng)育兒子,將清苦的日子過得和和美美。她用勤勞質(zhì)樸、豁達(dá)樂觀的品質(zhì)為困苦的家庭撐起了一片藍(lán)天,用自己的孝心和愛心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