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松云閣藏陳嘉言手跡
東南網1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齊榮龍)清宣統元年(1909),漳郡教育講習所第一班畢業合影,前排正中三名戴清朝官帽者,從左至右為龍溪知縣曹本章、汀漳龍道尹何成浩、漳州知府陳嘉言。
“知君本為復舊仇,由來忠孝同源流。家憾既消國憾雪,堂堂此舉成千秋……”陳嘉言這首《木棉庵詩》,不俗,讀后引發對漳州這位最后一任知府的興趣。
陳嘉言,字梅生,清咸豐元年(1851)生于湖南衡山望族,不幸父親早逝,所幸母親張學尹出身名門,她受家庭熏陶,學養深厚,工詩能文,通曉十三經大義,艱難竭蹶,支撐家庭,承擔教授子女學業的重任。
陳嘉言悟性極高,小時初讀書作文,就常有驚人之語。他十五歲入縣學,得到湖南督學器重,調入巡撫在岳麓書院創辦的湘水校經堂,作為通經史、識時務致用的人才培養。光緒壬午科(1882)鄉試,中解元。己丑(1889)年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掌京畿道監察御史,政績考核突出。癸卯(1903)年,以工科掌印給事中身份出任福建漳州知府。
陳嘉言在漳州治政,以寬大為懷,愛民如子。當時,漳州民風粗獷剽悍,械斗極多,他以誠感人,以理教人,社會風氣明顯好轉。
城南九龍江西溪,常洪水泛濫,漳州百姓苦不堪言。他幾次組織鄉紳籌集資金,還賣掉自己湖南老家祖田,購買機器,聘請外籍工程師,深挖淤泥,疏通江道,興修水利,治理水患。據說,現存漳州城南防洪土堤還是當時修葺的,如不虛,則至今仍造福著漳州百姓。
陳嘉言治漳九年,大力興利去弊,對興學育才之舉,尤其殫心竭慮。甲辰(1904)年開科取士,漳屬七縣要求按慣例“以賄取”,可為官府籌集大筆資金。陳嘉言義正辭嚴:“考試大典,不可像市場買賣。應依法行事,違者嚴懲不貸!況吾出身科第而徇利忘義耶?”于是嚴格考試,選拔出一批實學真才;大膽擢用年輕的黃仲琴為府丞,主管教育、水利,在漳州廣設新式學堂,創辦漳郡教育講習所,推動教育向新制轉變,轟轟烈烈,風生水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官員聞風四下逃竄。陳嘉言深知大勢所趨,便不再抵抗,出安民告示,聽其自治;又召集漳州父老商議維持地方安定事宜,防止匪徒乘機作亂。據說,他在東坂后教堂舉行儀式,謝絕挽留,自動去職,莊重地交出府印,表示對自己職責的交代,對新舊政權交替的尊重。
陳嘉言清正廉潔,官聲極好,為官數十年,不屑為家人置辦財物,清貧如洗。從漳州卸職回鄉時,他囊中羞澀,不得不將二女分送給漳郡士紳孫宗蔡、蔡同昌,各得贐儀四百銀元,換取路費。漳州百姓聞之,無不噓唏涕泣。
1914年,陳嘉言應王闿運之邀,受聘為國史編纂。袁世凱欲改帝制,以二萬金教陳嘉言作表勸進,他嚴辭拒絕。
陳嘉言后回到湖南,主講衡陽船山書院。1934年4月20日,陳嘉言逝世,享壽八十有四。他晚歲自號鋤茶老人,所著詩文集若干卷,由其后人以《鋤茶老圃詩文》《九老詩文集》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