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娟和就業培訓班青少年的合影
文明風12月26日訊? 什么是“收獲”?10年前,她放棄穩定的工作,成為一名社工,從零開始,從走街串巷找幫扶對象開始,10年間,從敲門遇冷到幫扶了2000多名問題青少年,她收獲滿滿。因為她為無數的家庭驅散了烏云,重現了笑容。
她是福州市臺江區鯤鵬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負責人劉安娟。她的團隊,從無到有,蛻變成一個面向福州、乃至為全省提供青少年事務服務的社工中心。
“幫一個孩子,就是幫一個家庭”
“小峰又逃課了,現在和朋友在寶龍廣場的溜冰場玩。”小峰是劉安娟接手的第一個幫扶對象,逃課、打架……收到小峰母親發來的求助短信,看著照片中染著紅頭發、嘴里叼根煙的小峰,劉安娟陷入了思考。
在溜冰場,不會溜冰的劉安娟,硬著頭皮換上了溜冰鞋,摔了好幾跤才滑到了小峰附近。“娟姐問我,能不能教她溜冰?”現在也是鯤鵬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志愿者的小峰回憶,一開始,為了在朋友面前展示自己,他答應了這個請求,后來才知道她是一名社工,“是娟姐常年的苦口婆心,給我帶來新的生活。”
第一次幫扶,并不算順利,花了一年多時間,劉安娟才真正走進小峰內心。不過,這給了她很大的成就感,“幫一個孩子,就是幫一個家庭”,她摸索出一些新的辦法。
小黃曾是名“網癮少年”,整天躲在房間抽煙,打游戲。一個寒冷的雨夜,母子倆為此大吵,小黃的母親給劉安娟打來求助電話。劉安娟立即穿上外套,冒雨趕去,把正在氣頭上的母子倆分開進行溝通,并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等她拖著身子回到家中時,已是凌晨。
正是這個雨夜,小黃對劉安娟改觀了。“在娟姐的邀請下,我參加了一些助孤活動,知道了很多別人的故事,才知道生活并不容易,而活動參加多了,自然上網的時間就減少了。”小黃說,正是在娟姐和其他社工的不斷鼓勵和認可下,他找到了自身價值,也將生活拉回正軌。如今,小黃也是該中心的志愿者了。
劉安娟為國際社工日志愿者培訓
做社工既為感恩也想發揮所學
劉安娟出生在寧德市壽寧縣的一個偏僻山村,整個村只有幾十戶人家,在村里讀完小學三年級后,10歲的她就要到隔壁村去上學。老師家里的倉庫,便成了她的房間。
對兒時的經歷,劉安娟充滿了感激,那時候,她性格內向,自卑,不愛說話,時常躲在屋里流淚,是老師、同學等的照顧,讓她重新感受到家的溫暖。“幾乎去每位同學家吃過飯,自己太幸運了。”劉安娟回憶。
上大學時,劉安娟選了冷門的社工專業,因此發現了“新大陸”,原來還有這么一份為特殊人群服務的工作。不過,大學畢業后,因沒有找到社工對口的崗位,她只能先從事一份外貿工作。
“我已經是公司的優秀員工了,月薪3000多元。”2008年3月,劉安娟在報紙上看到福州首次招募青少年社工,激動萬分,沒多想就遞交了辭職報告。她想發揮所學知識幫助他人,即便工資降到了1000多元。
曾被家長拒絕 還被誤為“推銷員”
“鯤鵬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是我省首家青少年事務社工機構。一開始,這些青年社工并不被待見。“這群涉世未深的小年輕,怎么就能處理復雜的家庭問題?”家長劉女士說,曾一度以為劉安娟及其同伴是推銷員,一見到就煩,趕都趕不走。
“當時,沒人懂這個,也沒人主動尋求幫助。”劉安娟回憶,中心成立之初,她們只能挨家挨戶上門找對象,放學時從校門口“跟蹤”,在小區蹲點,經常被人當作推銷員,甚至是“變態”。即便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拿到了3萬多個學生的名單,但她們也只能通過走街串巷尋找幫扶對象。半年下來,這群白凈的年輕女孩個個曬成“小黑人”。
即便如此,她們依舊堅持在一線,耐心對待每一位幫扶對象。面對“問題少年”時,劉安娟團隊在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真心相待。慢慢地,中心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如今,有困難的家庭紛紛上門來求助。
家人諒解團隊支持 社工模式屢獲肯定
兒子6歲生日那天,劉安娟和愛人精心準備了蛋糕,可生日歌都還沒唱,她又接到一個急促的電話。“孩子和他父親都要打起來了,你能不能來幫忙勸一勸,孩子更聽你的話。”這是她幫扶的一個“問題少年”的母親的電話。她毫不猶豫地先把兒子晾在一邊,趕去協調,等回到家中,兒子已經吃完蛋糕睡著了。
“你不能只顧著別人家的孩子,別忘了多陪陪自己的兒子,別讓他也成了幫扶對象。”同事們經常打趣她。
劉安娟也清楚,這些年,陪兒子的時間確實有限,不過,也因為多年的工作經驗,在和兒子溝通時更有技巧。“我每次出差,兒子好像都沒什么感覺。”劉安娟說,愛人的時間相對自由些,有更多時間陪兒子,而她自己組織漫畫展等活動時,也會帶兒子一起參加。兒子雖然還小,但知道媽媽的工作,不會埋怨。
“助人自助”是劉安娟一直堅信的理念,社工這份工作看著是幫助他人,但對她而言,也是個提升自我的過程。“10年來,見到了很多生命的成長與蛻變,自己也變得更加從容,遇事不慌。”她說。
“我們在做更多的嘗試,讓這個行業得到推動。”“鯤鵬社工”有15人,都是多年的老骨干,最“年長”的劉安娟一直帶領團隊摸著石頭過河,從社工工作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到多次得到中央財政支持,“鯤鵬社工”的多個模式得到推廣借鑒,受益的人也越來越多,她也因此獲得了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個人、中國最美社工等一系列榮譽稱號。(臺江區委文明辦報送,稿件來源于《海峽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