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柘榮縣英山鄉的微風中帶著絲絲涼意。走進半嶺村,映入眼簾的是古樸的農家庭院,平坦干凈的鄉間道路,公園里老人們正嘮著家長里短,一幅其樂融融的景象。
眼前這和諧美麗的村情景色不僅得益于英山鄉美麗鄉村建設,還與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有很大關系。
近年來,英山鄉積極探索數字化改革,將“數字化+小程序”模式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形成“一盤棋、一張網、一個庫”的數字化平臺——數字英山,用數字賦能織牢民生保障,推動數字化改革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幸福更有“質感”。
基層黨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為實現先進帶后進、強村幫后村的抱團發展模式,數字英山將全鄉17個黨支部劃片設立五大振興黨總支片區,通過組建“黨建共建片”等方式,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同時,為加強黨員群眾的信息互通,數字英山小程序還設立了“微心愿”征集功能,搭建黨員群眾“連心橋”。以“小切口、解難題、辦實事”為原則,聚焦群眾反映的痛點難點問題,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黨員干部積極參與心愿認領,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依托數字化賦能,英山鄉的農業產業發展也按下了智慧“快進鍵”。
石古蘭野放茶基地安裝了多個監測酸堿、濕度、溫度、土壤墑情等數據的傳感器,可實時將數據上傳至數據分析平臺,完成農業生態環境監測,提高農業管理的科學性。同時,半嶺村獼猴桃和石古蘭野放茶基地還安裝了監控攝像設備,通過架設在基地的高清攝像頭,可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農產品生產環境和生長情況進行實時監測,農戶通過電腦或手機登錄系統后臺,即可查看各地的視頻畫面,關注作物的點滴生長,大大省去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
“數字化不僅逐步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印象,還推動鄉村事務從‘治理’到‘智理’轉變。”柘榮縣副縣長、英山鄉黨委書記李睿華說。
英山鄉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村落之間距離較遠。為有效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英山鄉在地災點裝了監控并納入系統,實時監控地災點情況,讓防災減災更“智慧”;給全鄉老人佩戴4G通話手表,實時監測健康情況,用戶子女可以通過對應軟件查詢老人的日常數據,數字英山后臺也可實時顯示。
“我們在外面工作最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現在在手機上就可以隨時查看父母的健康情況,我們也放心多了。”村民林順榮說道。
同時,數字英山還開設了隨手拍功能,村民通過手機則可與數字英山后臺維護工作人員互動,切實提高鄉村各項事務的辦事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汛期期間,連續強降雨致山體滑坡,從山上滑落的泥土及落石占據了路面,通行嚴重受阻,村民發現后通過隨手拍功能將問題上傳到系統,工作人員收到信息后第一時間對接處理,促使路面及時得到清理。
隨著數字鄉村的深入推進,數字英山已成為觸達鄉村各角落的物聯感知網,在鄉村建設、產業發展、事務治理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讓更多的村民享受到更好的發展機遇。“我們將在縣委、縣政府指導下,進一步構建數字鄉村科技創新體系,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水平,提高村民對數字化的適應能力,在數字鄉村新賽道上實現‘后發超越’,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翅膀。”李睿華說。(閩東日報記者 張瑜 通訊員 章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