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向東南網記者介紹漆線雕的”蛋雕“作品。東南網記者 顏財斌 攝
東南網1月23日訊(本網記者 夏菁 顏財斌 李奇)漆線綿長,緊密盤繞,經過藝人之手,呈現出千變萬化的紋飾。
漆線雕是廈門傳統的手工線雕技藝,這個僅出現40多年的名字,卻有著300余年的歷史。
廈門漆線雕源于明末清初出現的“漆線妝佛”工藝。廈門同安馬巷鎮的蔡氏一門,是閩南地區“漆線妝佛”行業的佼佼者,迄今共13代從業。新中國成立后,“妝佛”被蔡氏第十一代傳人蔡文沛改名為“金木雕”。20世紀70年代初期,第十二代傳人蔡水況則把漆線裝飾從雕塑形體的依附上脫離出來,獨立完整的堆塑在瓷瓶、瓷盤,甚至是蛋殼上,形成一門全新的漆線藝術,命名為“漆線雕”,并沿用至今。
2006年,廈門漆線雕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的漆線雕,不僅有非遺技藝的“本源”,還煥發出了“新生”。
在傳承中創新
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的生命力
所謂漆線雕,廈門漆線雕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蔡氏漆線雕第十三代傳人王志強表示,它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雕,而是由塑造、打磨、調漆、搓線、盤線、安金、填彩等多道工序組成的的手工線雕技藝。最重要的漆線,是用磚粉、大漆、桐油等多種材料調和,經長時間捶打,成為富有韌性的漆線泥,由手工再搓制成線。漆線高立黏貼在器表上,用盤、結、繞、堆的方式,塑造出浮凸的圖形。
漆線雕同刺繡一般,著重層次的豐富、線條的婉轉。龍是漆線雕藝術的典型,幾乎沒有一個漆線雕藝人不善于做龍。
隨著漆線雕工藝的精進,如今,龍的造型更加立體,已由平面成浮突,頭部由低到高,龍身由平到高低起伏。
實際上,在傳承中,這些手工藝人都在不斷嘗試創新。“傳統的東西是很好,但不可能全靠傳統的東西去打開市場。”蔡氏漆線雕第十三代傳人蔡超榮認為,非遺要保護和傳承,在這基礎上也要注入新元素,爭取更多不同的消費群體。
近幾年,除了傳統的龍鳳祥云、瑞獸錦繡題材外,他們還“試水”了卡通畫、歐式抽象圖案,以及塑造了蜥蜴、蛇、青蛙等立體作品。